互联网将“死”,企业该如何活着?

  

 

  其他的国际公司,如三星、高通、英特尔等都接受并主动拥抱物联网——就像拥抱互联网到来一样,唯恐在这轮信息革命中落后了半步。

  更替还是被更替?

  20世纪90年代,网络1.0时代拉开了序幕,你可以在线阅读和购物;从2000年左右开始,新的科技催生了网络2.0,更多事情可以在网上完成;与此同时,随着Facebook、Twitter、微博等工具兴起,社交网络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兴领军平台。从趋势来看,科技进步不可阻挡,物联网的发展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更需要问问自己:新的平台出现,对企业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又该如何去面对这种变化?

  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可以做。

  一是把难题提出来。在詹姆斯·鲍斯威尔为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所写的传记《约翰逊的一生》中,塞缪尔说,“先生,请相信我的话,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还有两周就要被绞死的时候,这会让他清醒。”面对那些无法轻易解决的问题,即使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把问题提出来,至少能给企业以警醒。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常常说,“首席执行官不仅要考虑企业的核心业务,还要放眼未来;多数企业失败就在于安于现状,只做渐进改变。”在今天,科技发展太迅猛,这种渐进改变是致命的,科技的进步有时候一小步就能带来行业巨大的跃进。看不清,或者不敢承认问题,是企业沉沦的第一步。

  二是鼓励创新,特别是破坏性创新。不提出问题,就永远找不到解决方案;没有创新,同样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问题把企业拖垮。企业的破坏性创新,往往意味着对既有利益模式的颠覆,需要对生产线进行再造,对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在无人驾驶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之时,我们的汽车厂商又该如何来面对这种创新呢?

  

 

  三是抓住信息这个关键。在施密特看来,所有大的难题都可以归结为信息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具备足够的数据处理能力,人类所面临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物联网以智能硬件为基础,却是以数据相互连接。这也是为何GE花大力气转型,成为一家数字化工业企业的原因。信息的造价很高,但复制成本却很低,如果你能创造出解决问题的信息,并把信息放在一个可以进行资源共享的平台,那么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你将能用信息把所有的硬件连接起来。

  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底座,说“即将死亡”也许过于悲观,但对于今天所有产品与服务都根植于互联网这个平台的企业来说,是进行技术的更替还是等着被更替,能思考的时间或许并不多。互联网技术从成熟到现在不到20年,从国际象棋“深蓝”(1997年)到“阿法狗”同样不到20年,机器接受人类智慧的火种,从互联到物联,也许中间就隔着一个小小的技术突破。不能适应技术的更新迭代的,无论是诺基亚还是太阳公司或者雅虎这样的巨头,最后免不了破产或者被贱卖,活下来的,都是那些主动改变,主动更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