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器的安装。阅读器应安装在一个适当位置,确保能够100%的读取到所有经过航道的船舶电子标签。可以采取分别安装在航道两侧和跨河桥梁上的部署策略:桥梁高度一般不会超过30米,所以将阅读器安装在桥梁下侧并尽量覆盖桥梁下部区域的大部分。这时不管船舶通过该桥梁下侧的任何位置时,射频天线与船舶的间距确保不会超过30米,从而保证了阅读器对电子标签的有效读写,也确保了船名船号的正确有效识别。
2. 电子标签卡在船舶上的安装。从系统稳定性出发,采用有源电子标签较为合适。电子标签一般安装在船员较少触及且干扰少的区域,比如船舶驾驶窗的上侧是最佳安装位置。有源电子标签具有很高的防护等级,外壳坚固,可以有效抵御雨水侵袭并且安装方便,抗污染能力强,即使是某些没有驾驶窗的运输拖船上直接安装也能可靠使用。
3. 用政策手段确保电子标签的发放。RFID技术应用于内河港航管理的应用仍然较少,船户可能对该技术的操作以及经济性存在各种疑惑,从而导致不配合的局面出现。最主要的问题是船户认为有了电子标签受到了港航管理部门的监视而不配合。港航管理部门一方面应通过宣传的方式让船户接受,另一方面应该制定相应政策来制约不配合的船户,以确保电子标签的顺利发放。对于外港籍船舶,可以在进出港签证时发放电子标签,以确保本航区内所有船舶都能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实现现场管理。
系统功能
基于有源RFID技术的船舶身份识别及进出港自动监管系统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自动记录船舶进出港:系统无需船舶工作人员进行手动操作能自动将身份信息反馈到监控中心。船舶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管理(监控)中心清楚地掌握每艘船舶地进出港的状态,此外,还可以通过安装在港口的视频监控观看实时进出港情况,并进行视频图象记录,以备后续查询。
2、防止船舶带病出港:当带病船舶出港时,系统可以自动提醒主管部门,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其外出作业。
3、船舶出港时,系统通过通信链路自动提醒船舶开启AIS系统及卫星船位监控系统,同时向出港船只发送各种重要信息,包括出港问候,船舶注意航行安全提醒,主管部门的各种通知和通告等。当发现船只未开启相应AIS系统或卫星监控系统时,系统会自动提醒主管部门采取措施。
4、当船舶进港时,系统可以自动通过通信链路向船只发送回港问候,主管部门的通知公告等各种信息。
5、不停船检查及问题船舶管理。通过远距离射频的数据传输,主管部门的执法船可实现对航行船舶的不停船检查。在检查过程中,由于执法船的系统可以实时向中心数据库查询船舶资料,如违章船舶、年检过期、证书过期等问题船舶将无所遁形有效杜绝黑名单船舶出海生产。
6、锚地统计:在各个锚地统计锚地内船舶数量,从而有效的管理船只停泊。
7、流量统计:可精确统计过往船舶的流量。
方案特点
•大流量:极高的防冲突性,采用多种防冲突方案,可支持200个以上标签的同时读取;
•支持高速度移动读取,标识卡的移动时速可达200公里/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