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门禁出入
人脸识别的另一主流应用方向,其优势在于非接触操作而且直观方便便于事后查验。
4)身份识别
应用有考场考生身份识别系统,公安局罪犯积分系统等
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范围
人脸识别的研究范围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人脸识别(Face Identification):即将已检测到的待识别的人脸与数据库中的已知人脸进行比较匹配,得出相关信息,这一过程的核心是选择适当的人脸的表征方式与匹配策略,系统的构造与人脸的表征方式密切相关。通常或是选择全局的方法或是选择基于特征的方法进行匹配。显然,基于侧面像所选择的特征和基于正面像的特征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2.人脸检测(Face Detection):即从各种不同的场景中检测出人脸的存在并确定其位置。在大多数的场合中由于场景较复杂,人脸的位置是预先不知道的,因而首先必须确定场景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再确定图像中人脸的位置。脸部毛发、化妆品、光照、噪声、面部倾斜和人脸大小变化以及各种各样遮挡等因素都会使人脸检测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人脸检测的主要目的是在输入的整幅图像上寻找人脸区域,把图像分割成两个部分-人脸区域和非人脸区域,从而为后续的应用作准备。
3.人脸表征(Face Representation):即采取某种表示方式表示检测出的人脸和数据库中的已知人脸。通常的表示法包括几何特征(如欧氏距离、曲率、角度)、代数特征(如矩阵特征矢量)、固定特征模板、特征脸、云纹图等。
4.表情分析(Expression Analysis):即对待识别人脸的表情信息(快乐、悲伤、恐惧、惊奇等)进行分析,并对其加以归类。
5.生理分类(Physical Classification):即对待识别人脸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其种族、年龄、性别、职业等相关信息。显然,完成这一操作需要大量的知识并且通常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
人脸识别技术在相关场所的重要性
维护国家和公共的安全
1.如何在机场、车站、码头、宾馆、商场等口岸或公共场所的人群中发现特定的目标。安全部门、公安部门以往的做法只能是靠人工布控、蹲守。这种方式除了耗费大量的警力以外,还往往因为有关人员的疏忽而造成特定目标漏网
2.犯罪嫌疑人在被控制以后,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且身上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线索。公安人员往往因为无从确认其身份而不得不将其释放。在受害人身份确认方面同样也存在类似的难题;
3.在出入境管理方面,常常有受控人员使用假的身份证件而成功逃脱有关部门的监控。
而基于视频的实时人脸识别系统,使用视频图像的比对,已经能够较好地满足安全、公安部门的需求。人脸识别系统所具备的高速自动识别能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将公安、安全部门从以往的“人海战术”中解脱了出来,大大提升了整个国家、社会的安全防范水平,从而达到威慑犯罪、惩治罪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目的。
对门禁/出入控制系统的完善
门禁及出入控制系统的核心在于人的身份鉴别与核查,从而确保合法用户能够顺畅地进入受控区域,使非法用户被拒之门外。
传统的身份鉴别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个人识别码及密码,或两者组合使用
这种方式的关键是用户要牢记识别码、密码,若识别码被他人获悉,则可轻易假冒而进入受控区域。
2.IC/ID卡,
这种方式显然有了明显进步,合法用户只需持卡即可进入受控区,但这一身份鉴别技术的问题在于:
a 卡证遗失会给合法持卡人带来极大的不便。
b 存在被伪造的可能;
c 无法确保持卡人就是合法人,易被他人借用或冒用;
d 人工查验存在有出错或徇私舞弊的可能,使持卡人有可能进入非授权区。
3.指纹、掌形、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与前两种识别技术相比,基于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安全性显然要高得多。
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系统从实际应用来看,还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a 实验表明,指纹存在着被他人复制的可能,这无疑降低了系统的安全性。
b 要求用户配合程度高,在指纹采集过程中需要直接接触指纹采集仪,易产生被侵犯的感觉,导致用户对指纹识别技术的接受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