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亿规模,最新报告如何解读“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三大趋势

  

 

  【孙骋/钛媒体记者】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互联网成为不少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贷利差规模逐渐缩小,商业银行开始将供应链金融作为业务拓展的重要选择方向。

  前不久,宝象金融研究院联合零壹财经发布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报告》。根据这份报告,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将是“线上化、垂直化、细分化、平台化、生态化”。未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新模式将由电商平台、P2P网贷平台主导。

  近年来,以供应链真实交易背景为基础产生的供应链金融得到了高速发展,根据国外研究机构Demica统计的数据,从2011年到2013年,国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年增长率约为30%至40%,在2020年之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年增长速度都将不会低于10%。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也非常迅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供应链金融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14.98万亿元左右。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已成为目前企业变革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供应链金融集中在计算机通信、电力设备、汽车、化工、煤炭、钢铁、医药业

  供应链金融模式实质是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以产业链为依托,将金融服务在整条供应链全面铺开。

  目前,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数的行业都明显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回收周期不断延长,应收账款拖欠和坏账风险明显加大,供应链上的企业周转资金紧张状况加剧。

  钛媒体记者观察到,目前市场上,涉足供应链金融的机构和类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依然掌握了大量点核心客户;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比如宝钢这类大企业,拥有丰富的上下游资源;另外还有P2P平台,资金来源比较灵活,往往和核心企业合作,P2P平台提供资金,核心企业帮助做风控。

  目前一些电商平台也正在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最近E轮融资11亿人民币的找钢网,2015年销售额超过180亿元,找钢网针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推出金融服务,给客户提供中短期、更为灵活的贷款,如今找钢网的金融服务这一业务已经实现了盈利。

  根据这份报告统计,国内供应链金融集中在计算机通信、电力设备、汽车、化工、煤炭、钢铁、医药、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及家具制造业等行业。国内供应链金融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供应链金融1.0阶段是“1+N”模式:以银行为主导的线下模式,银行基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持,为其上下游企业“N”提供融资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进,供应链金融2.0阶段应运而生,2.0阶段即是“1+N”模式的线上版本,通过技术手段对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方,其中包括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银行等资金提供方、物流服务商等,将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线化,实时掌握供应链中企业经营情况从而控制融资贷款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3.0阶段则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深度介入,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大服务平台代替核心企业“1”来给平台上的中小企业“N”提供信用支撑。

  竞争维度:行业空间、上下游企业群体、资金成本、风控体系

  目前供应链金融行业竞争,包含了商业银行、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等各个参与方,宝象金融研究院认为,成功切入并有望主导相关产业链融资业务,需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

  1、背靠足够大的行业空间。支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产业链需具备大体量的特点,否则金融业务容易触碰到天花板,影响甚至限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长性;

  2、拥有数量众多的弱势上下游企业群体。融资痛点的存在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前提,上下游企业越弱势且群体越庞大,其融资需求越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痛点越深、弱势上下游企业群体规模越大,供应链金融施展相对优势的空间越大;

  3、较强控制力和足够低的资金成本。资金提供方在产业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上下游物流、信息流有较强的控制力;自身融资渠道有优势且成本较低,这样可以带来更丰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