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视角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物联网操作系统篇

  本文站在移动运营商(比如国内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的角度上,分析一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切入物联网领域。众所周知,物联网的预测市场空间是巨大的,说是仅仅在通信领域,就至少有500亿个网络连接的需求。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举例来说,现在中国移动有六到七亿用户,如果这物联网领域的500个通信连接完全由中国移动完成,那么中国移动的用户数至少要膨胀100倍。不管这是不是靠谱,至少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行业巨头(比如本文提到的运营商),都相信了,或者至少装着相信了。不论真相信也好,还是装着相信也好,最终的企业战略,确实是按照相信的前提来制定。即使是装着相信,如果装得时间足够长,也会变成真实。

物联网

  现在大多数运营商都采取“开放能力、建设平台”的战略来切入物联网。详细来说,所谓开放能力,就是充分发挥运营商的网络优势,给物联网业务(或物联网应用提供商)提供网络通信服务,最典型的就是基于GPRS或者3G的数据通信服务。而建设平台,则是在开放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一个包含软件和硬件的基础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对物联网应用或系统进行集中管理、集中监控并提供基础服务。注意,这里的物联网应用或系统,不仅仅是运营商自建的应用或系统,而是整个物联网行业内所有的应用和系统。运营商的想法是,仅仅给你通信管道用是不够的,还希望把连接在管道两端的物联网终端、物联网业务软件系统统一管理起来,或者部分的管理起来。对于物联网终端的管理,运营商给出的理由是,可以实时监控通信管道和终端的状态,在故障的时候及时报警。运营商认为网络是自己的,没有人比自己更能够了解网络的状态,因此由运营商提供通信管道(本质上是通信网络)监控服务是天经地义的。而对物联网的业务系统,运营商希望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对之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服务。比如运营商的物联网平台可以提供一组API,物联网业务系统通过这一组API来实时获取终端的状态,对终端进行实时的配置和调试,甚至集中升级等。

  要实现平台战略,运营商必须定义明确的对接接口,以实现物联网终端与平台、物联网业务系统与平台之间的有效对接。只有对接成功,才能完成诸如状态监控、基础服务提供等任务。举例来说,中国移动定义了WMMP协议,来规范物联网终端与中国移动物联网平台之间的通信。任何物联网终端,如需跟中国移动的物联网平台进行对接,则必须实现WMMP协议。对于平台与业务系统,也定义了相应的接口,比如基于SOAP协议的接口等。

  我认为这个战略是有意义的,但在推行的时候却有一厢情愿的味道。运营商认为通信管道的状态监控和物联网终端的统一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但是物联网业务提供商却不一定这样认为,至少认为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同时,运营商认为平台提供的行业管理、终端和通信管道的控制等服务是有价值的,但物联网业务提供商或许认为这些服务都是鸡肋。即运营商的期望与物联网业务提供商的真正需求可能不对等。最关键的是,要获取运营商的这些服务,物联网业务提供商还必须做很多额外的工作,比如要实现WMMP协议、实现平台与业务系统之间的API接口等。权衡下来,付出可能大于受益,于是物联网业务提供商就会选择不跟运营商的平台进行对接,这样运营商希望做行业管理者的愿望就会落空。从国内的实践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物联网提供商都不会选择与运营商的平台进行对接,除非运营商给予较多补助,弥补了对接成本和对接受益之间的差异。这对运营商来说非常危险,如果这样持续下去,运营商“开放能力、建设平台”的战略就会落空,运营商希望做行业领头羊的愿望也会落空,跟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命运相似,运营商将又一次沦落成物联网时代的管道提供商,又做一次冤大头。

  “开放能力、建设平台”战略本身是好的,通过开放现有能力给服务提供商,以一种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呈现自己,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基础服务,使物联网业务提供商把更多的精力聚焦于业务和应用的开发上。问题的关键在于,运营商提供给应用提供商的服务太局限了。不仅内容单一(仅仅是通信管道和终端的监控等),而且还需要应用提供商付出很大的配合成本。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那是不是这个战略就无效了呢?我认为不然,运营商需要重新评估和优化自己的产品offer,为应用提供商提供切实有价值的内容,这个战略还是能够实现的。我认为,面向物联网终端的物联网操作系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