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建三局建造腾讯北京总部大楼封顶。这座单层面积为2.8万大厦单层就能容纳2300人一起办公,预计落成后在此办公的员工人数接近8000人。大厦内部空气净化系统能够让室内的PM2.5指数常年控制在35之内,让员工能够呼吸到清新的空气。除此之外,大厦内还将设置化学过滤系统,消除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态有害物质……
这是一座智能化建筑,而其建设也迎来更多智慧技术的应用。
自2015年9月开工以来,建设者们在“物联网+施工”上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工程信息化管理技术,将物联网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的海量数据进行项目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让传统的建筑工地长出“智慧大脑”。
电线杆上长出了“眼睛”、“耳朵”和“鼻子”,看得到违规,听得到噪音,闻得到粉尘;混凝土底板不用人管,自己也能“量体温”;高支模全身遍布“末梢神经”,一有异常就发出警报……
项目执行经理文江涛介绍,项目从一开始就决定采用物联网技术来加强现场管理有两大好处,一是传感器采集数据真实准确,可以给项目管理提供决策支撑;二是数据自动采集,最大限度减少了人的工作量,这对工作面大但人员配置有限的项目来说很重要。大楼底板有8个标准足球场大,用了13万方混凝土,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凝结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量,其中心与表面的温差高达50℃以上,必须严格监控,温差过大就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裂缝产生。以往这个工作都是通过人工插测温导线的方式来完成的,像腾讯项目这么大的底板,采集点多达480个,一个人采集完需要4个小时,而使用物联网技术,只需将传感器埋设在采集点上,通过无线传输自动采集数据,打开电脑就能看到,省时省力。
“项目施工现场依靠‘高支模变形监测’和‘塔吊运行监控’两项物联网技术,消除了很多安全隐患问题。”项目安全总监张林荣解释说,高支模变形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智能数据采集仪等对模板沉降、支架变形和立杆轴力进行实时监测,一旦超限,现场将发出声光报警,迅速提醒人员撤离。
文江涛对记者说:“我们现在正在大力推行‘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系统’,不久的将来,这些物联网的应用将与这个系统实现数据交换,通过一个手机一样的移动端就可以掌控整个项目的情况,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智慧工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