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干货!一个完整的UI设计流程是怎样的?

[email protected]_Lee:收到一封 Mail,其中提到几个关于 设计流程 和 Prototype 的问题。UI 设计流程 :Wireframe->低保真Prototyple->Mockup->高保真Prototyple,这样的流程是对的吗?今天来聊聊一个完整的 UI 设计流程应该是怎样的,收干货!

  根据上过课的学员响应、以及自身经验,目前业界的情况大多是 UI 设计师收到「开工啦」的通知,然后就从 Wireframe 开始下手。用户怎么操作、有哪些功能、用户和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往往靠 PM 简单口述。

  Wireframe 为什么会长这样?在 Wireframe 之前还有哪些事要做?

  全部都靠通灵。

  所以执行项目期间都在改来改去,撑到最后一天总是可以结案就解脱了嘛,再开始下个改来改去的轮回。

  开发流程

  基本上我自己在开发产品的流程大致上不会脱离这张图太远。

  

 

  User Story

  Functional Map

  Flow Chart

  UI Flow

  Wireframe

  Mockup

  Prototype

  使用者要什么? > 从需求中整理出功能 > 用户怎么操作这些功能? > 操作的过程需要哪些页面? > 页面要放什么内容/组件?怎么被操作? > 使用者看到的页面长什么样子?

  各家有各家的作法,没有标准或正确一定要这样做的流程,但我在做自己的玩具时都会这样干。

  有 UX 团队的大公司会把上述流程拆的更细,还会做使用者研究之类;一人 UI/UX 通包的小型团队…这 7 项是最低一定要产出的文件,依个人想偷懒的惨痛经验,再删除精简化就会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漏东漏西,之后补洞反而花更多时间和心力。

  1. User Story

  功能怎么来的?从「使用者要什么」或「客户预期使用者想要什么」开始。依用户的身份不同,想要的功能也会不同,完成的任务不一样嘛。

  比如「Blog」:

  我是读者,我要看到这位作者写的所有文章。

  我是作者,我要撰写并发布文章。

  我是平台提供商,我要看到所有会员身份和缴费状态。

  这三种身份对「Blog」这项产品的需求和预期完全不同。

  2. Functional Map

  写了 User Story,才会知道有哪些大小功能要做。针对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从故事中挑出功能。使用者的身份不同往往影响他们能使用的功能,整理归纳出共通和差异处。

  3. Flow Chart

  当开发者知道使用者想要什么、也有了功能,才有办法思考「用户怎么操作功能完成他的任务或达到目的」。

  UI 设计师常说:「配合用户的习惯与行为来设计操作流程」。就是在这一阶段规划。如果跳过 Flow Chart,只要产品功能复杂起来,你家的 RD 就会抱着头哀嚎了。

  4. UI Flow

  知道用户会怎么操作一项功能时,才有办法规划操作动线。UI Flow 指的是页面与页面之间的操作流程,用户想完成任务会经过多少页面之类。

  有另一位读者传讯问道,为什么我之前的文章说不要用图片版的 UI Flow、要用文字版的呢?

  首先,这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如果这个项目从零开始,把 Flow Chart 规划完后接着做 UI Flow,这时候哪来的图片版可以串 Flow?连 Wireframe 都还没开始画哩!

  第二,当你的产品页面一多的时候…也不用太多,20页,用图片串出一个 UI Flow ,这个 Flow 图表尺寸有多大张?谁有那个心力在一张大图上用手掌工具来回移动看页面走向?

  第三,很多人做图片版的 UI Flow 时,线条连接的是「页面」和「页面」,这时候你也只知道「喔~这一页的下一页会到这里」,但你完全不会知道为什么会到这一页。要点哪里、或是发生什么事所以跑到这里来?猜猜看啊~

  要靠猜猜看才会看懂的文件看它(写它)干嘛?不要浪费时间啊。

  文字版的 UI Flow 我拿来当「目录」用,对照 Wireframe 的编号,找图看细节的时候快。图片版的 UI Flow 我会用在「优化」旧产品的操作时使用,连接线会从「组件到页面」,而不是「页面到页面」,并在图片和线条旁边写上文字说明,才会知道哪个步骤可以省略或修改得更易于使用。

  5. Wireframe

  有画 Wireframe 不代表工程师就看得懂这要干嘛,光看脸皱成一团的表情你也不知道他是踢到脚指还是吃到酸梅。文字说明才是 Wireframe 的重点,包含触发、回馈、状态变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