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物互联层是真正实现物联网概念的一层,这层以下可以完整的实现物物互联的概念,甚至对于及其简单的物和业务需求来说,这一层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物联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所以实际上还需要实际的人机交互进行内容的变现。
6. Â Â Â Â 服务集成层
服务集成层解决了人和物的互联,分为人机界面、实体服务和服务模型三大组件。
服务模型定义了物进行内容变现的方式,如为人机界面提供借口、数据提供给某个实体服务等。
人机界面提供了一种与用户交互的方式,可以是一个APP、一个公众号或是一个网页。
实体服务是用户实际上最希望得到变现模式,通过感知发现用户需求,并直接选择合适的实体服务,省区了繁琐的用户交互过程,一步到位:如感知到牛奶没了,自动联系生鲜配送。
如同互联网诞生了B2C,O2O,D2C等先进的商业模式一样,物联网本身只有一个平台属性,没有服务模型的落地物联网只是一纸空谈,所以炒物联网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7. 安全机制
安全机制需要贯穿在整个物联网系统里,但是在各个层级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
设备接入层:体现在设备本身的处理能力上,如果一个设备本身就计量就是一个不准确的,也无法承担加解密所需的计算能力,那么安全根本无从可谈。
设备管理层:体现在通信的安全,如通道加密、数据加密、密钥、心跳连接和验证、授权流程的复杂性。
数据仓库:体现在数据的真实性,如数据同步、SQL注入等。
行为管理层:体现在情境和行为的可行性,如死循环检测、互斥条件检测、模糊条件等。
物物互联层:体现在管理的有效性,如恶意设备的加入、行为交互深度(无限执行某联动,触发其他物的性能极限)。
服务集成层:体现在用户行为和逻辑服务的严谨性,如钓鱼攻击、数据堵塞、反向编译代码、抓包等。
安全是阻碍物联网发展的最核心因素之一,不仅关乎到用户信任关系的建立,还直接影响到开发和运营的成本。安全机制的设置需要综合权衡可行性、商业价值和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8. 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目的是提高系统的性能,各层对管理机制的大体思路是一致的:
采用“池”结构:采用数据池、连接池等缓存常用的数据,优化创建和使用的逻辑。
统一标准:通过协议转化统一元数据的标准,优化数据解析和封装的时间,精简数据结构。
连接复用:合并常用的接口,减少数据请求的浪费;将一个小生命周期的多个短链接请求合并为一个长链接,减少建立连接的时间。
缓存机制:消息缓存、图片缓存、IO缓存等。
管理机制是一个长期迭代的过程,性能标准会随着系统的更新而不断提高。
一种物联网的云平台产品架构
上图描述了一个物联网的云平台产品结构,产品的模式是采用网关和云端的双核心,网关直接管理PAAS服务器上注册过的智能硬件产品,以原生的方式展现在超级APP上;第三方的智能硬件可以采取云端透传的方式发送到SAAS服务器解析,以HTML5的方式展现在超级APP上。
此产品结构的设计基本遵从物联网的层次结构,同时根据眼下的市场和技术条件进行了一些优化,具体的设计和实现将在下一篇文章中描述。
小结
虽然智能家居、车联物流、智慧医疗等行业十分火热,但是实际落地的项目却不是很多,相关的关联也基本没有,似乎众多厂商的终点还是在争夺入口和标准上面。
物联网的价值在于利用海量的数据给人服务,需要数据的共享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这是一场服务之争而不是标准之争。
作者的架构就是基于一种共享的理念建立的。
云栖社区站内文章,如需转载,请保留作者和出处(云栖社区),并邮件通知云栖社区([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