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
除此之外,分类处理颇见成效的应属厨余垃圾。仍以分类垃圾细分较为出色的上海为例。厨余垃圾作为城市垃圾大户,不仅“固液混合”难收容,而且回收价值还蛮大的,其环境污染性和资源再生性如果衔接不好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随着厨余垃圾逐年递增,直接倒进下水道好像有点可惜,卖给非法油贩子良心又不安。额,这可咋整?
上海市政府和企业携手建立了覆盖全市餐厨管理网络,并开发了餐厨垃圾流向实时监控网络系统。这套系统结合了RFID标记和数据库分析,实现了收运车进出餐厨处置区的自动识别和实时联网、餐厨垃圾动态流向和分析。
不过现在这个系统还不完善,具体来说,一是收运网点不足(也由于缺乏政府支持)、二是厨余垃圾和可回收食用油脂两个系统缺乏统一管理(合并一下也是可以的呢)。
你用或者不用,只是时间问题
用物联网思路去改造垃圾处理模式听起来很炫酷,它不拘一格地打破了基础设施和IT行业的物理界限,但实操层面仍存在许多我们已想到和料及的问题。
当前的垃圾处理仍停滞在以人为主力并且主流群体的环保意识和习惯都存在诸多陋差。这其中不仅涉及到现在物联网技术存在的诸多落地壁垒、实施周期成本,更有信息化带来的安全问题以及多方协作和利益分配问题。
一方面,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涉及民生,如何确保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相关数据信息不受侵犯也是一道考验。尤其是大型中转处理场所的稳定运转关系到一个城市、国家的安全,一旦被侵,公众安全将面临很大的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讲,垃圾处理安全已上升为一个关乎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的全局性问题。
再者,政府和企业携手更能推进我国垃圾处理的整体水平飞升。在人大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状况评估》中看到,目前即使是垃圾处理水平较高的北京,该行业对民资的开放也并不完善。
民资企业只能部分进入焚烧、填埋等利润并不高的环节,真正核心的回收领域几乎很难涉足。垃圾处理行业中,大部分民企为中小企业,资金力量不足,对有毒有害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方面缺乏高端专业技术。
相关部门应尽快规划,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开放给民企等所有企业公平竞争。另外,我国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和商业模式的探索也必将影响着拯救大计的成败。
但这一切都挡不住万物互联、互通、互动的洪流,逐步构建垃圾处理系统的AI大脑,实现“人”的解放也必将成为节能减排、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旋律。
只要超人在飞,未来很快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