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计算机科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在一篇论文中(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提出了图灵测试,他写道:“我相信大约50年的时间就可能实现这种计算机,它的存储能力是现有计算机的10 9倍,使得它能在玩模仿游戏时能够让一个讯问者在5分钟内做出正确判断的机会平均不到70%。”
图灵测试要回答的问题是机器是否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图灵认为,让安装智能问答软件的计算机,和人类进行问答测试,如果5分钟内30%的讯问者无法区分这是计算机和人类,那么计算机就是通过了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相对门槛较低,还有两种门槛更高的测试,Loebner测试和Kurzweil测试,前者需要在25分钟内说服50%的讯问者对方是人;后者需要在128分钟内说服66%的讯问者对方是人,当2/3的讯问者相信对方是人时,说明计算机比真正的人类更人性化。图灵的想法不是区分人类和计算机,而是测试AI是否足够智能,但目前来看我还是持怀疑态度,我觉得AI还不够智能。
对人工智能的宣传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1957年,人工智能的两位先驱Herbert Simon和Allen Newell就预测说10年内计算机能战胜象棋手。1967年到来了,人工智能没能战胜人类智慧;77、87年都是以失败告终。
这时人们就议论说,“你们这些人声称AI能战胜象棋手,但几十年过去了还未发生,永远不会发生了。”1997年,出人意料地,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战胜了世界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
自97年IBM 战胜了象棋手之后,人们说战胜象棋手没什么大不了的,有本事就尝试真正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如《危险边缘》(Jeopardy),是美国一档智力竞赛的电视节目,需要对自然语言、知识推理有很强的把握才行。
2011年IBM超级计算机“沃森”打败了两名世界冠军。要知道《危险边缘》是档高门槛的节目,即便是美国最聪明的大脑在这档节目中表现也不尽人意,他们不仅输给了沃森,且两人的得分加起来都没有沃森高。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虽然目前AI还无法像人类智慧那样深不可测,还未达到01年《人工智能》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当前的AI主要应用在狭窄的专业领域,但还是非常强大。某些时候,甚至比人类更擅于解决问题,并能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
包括中美欧在内的世界各地政府,及财富500强公司都有赞助AI技术,为什么?因为AI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技术。正如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所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AI不仅仅是杠杆,它能增强其他指数式增长技术的影响力, 包括机器人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纳米技术。
增强(Augmentation)
下面我们来讲Augmentation。为什么我们要提高人类的认知水平?你也许会问目前的人脑认知水准还不够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被告知说要学会跨学科思维,然而大学教育将我们训练成专业人才。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如果你是一名医学专家,你会受到各种新知识的冲击和挑战,比如纳米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合成生物技术。
在信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着这一波信息浪潮所带来的挑战。这个信息量有多大?大概是zettabyte的信息,即10的21次方字节的信息量。我们大脑还没来得及进化,就得处理今天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对人脑是一种负担。
人脑是本土化、线性的,而我们却身处于全球化、指数式增长的世界。问题是人脑已经五万年没有进行重大的更新升级了,如果我们的智能手机或笔记本五年不更新一次,大家可能会有些担忧。
人脑的局限不仅仅体现在记忆、速度、带宽,还包括一个瑕疵,即偏见。其中一个偏见是:我们倾向于认为未来会像过去那样,或会有些许差异。事实上,我们的未来会完全颠覆过去,而我们似乎还未做好准备。假如我们带着这个偏见继续维持现状,我们会为此付出代价。
我们也可以提升互联网的搜索能力,比如谷歌眼镜,它的最初设计是提供搜索助手,现在允许随时随地联网,大家对此褒贬不一。但最终谷歌眼镜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的价格也会和普通眼镜一样。谷歌眼镜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行为,控制好投资冲动,作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