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经存在,只是非均匀分布

1、 察觉时已在未来正中央

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提到了对未来和变革的看法:一个新的时代要来了,一样东西接着一样东西,就像手机悄无声息的取得了其处于通讯前沿的位置,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就处在未来的中心,它从日常生活的每个角度,一点点的向我们揭示自己。那种认为新东西将从远处向我们重来,就像波浪起自大海远处的想法,是一幅属于过去的景象。未来不在每个人都在寻找的地方,"那里"就在现在后面。它不是一行里的一个整数:9、 10. 11……它在6.8或7.3这种地方栖居口常生活中的新设计将由那些能在任何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看到无限多数字的智慧创造出来。

对于现在被媒体界、科技界、投资界和学术界热炒的人工智能同样如此,奇点理论表明,随着技术的指数级增长,总有一天机器的智能会超越人类,人类的意识也能够上传至云端从而实现本我的永生。霍金和穆斯克认为人工智能是恶魔,它们这一新物种的出现会毁灭人类,进而从我们——自地球出现生物以来最强大的主宰者手里接管世界。我很认可这种可能性,也相信人类退出历史舞台或许是自然进化的必然结果,但现在的人类依然是这个星球最聪明的物种,他们创造了语言,他们用比特将世界相连,他们正在逐渐弄懂大脑的原理,而这些科技的进步反过来也在增强人类自身体力和智力的极限,就像Elon Musk所说:“基于当前科技发展的速度,人类正在变得拥有上帝般的能力。”

现在,人类正在用这种“上帝般的能力”迎接一次新的挑战——人工智能,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多。撇开那些来源于科幻素材的人工智能未来不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时无刻不被越来越智能化的技术影响着,甚至重塑着。

人工智能的提出距离今天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四次寒冬,之所以能够在今天王者归来并取得实际效果,跟以下这几个原因有关:

1) 摩尔定律

我们很早就确定了人工智能需要处理的任务,但之前的计算资源使计算机无法完成这样庞大和复杂的信息处理,李彦宏在上周末极客公园的讲话中也提到,我们过去做人工智能之所以效果不好,是因为我们的计算机力量不够,计算的不够快,不够便宜。而由于摩尔定律的出现,我们今天已经拥有了实现这些设计所需要的计算资源。举个例子,现在最新一代微处理器的性能是1971年第一代单片机的400万倍。

2)大数据

人工智能的本质其实两部分,首先是能够汇集到足够多的有效数据,其次是利用先进的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得益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越发廉价且变得无处不在的传感器,这个世界产生的数据量急剧增加。大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助推剂,这是因为有些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统计模型来进行数据的概率推算,比如图像、文本或者语音,通过把这些模型暴露在数据的海洋中,使它们得到不断优化,或者称之为“训练”——现在这样的条件随处可得。

3)移动互联网的爆发

我认为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是人工智能出现的一个必备条件。首先,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智能设备时刻与我们相伴,能够采集到足够充分和完整的数据,因为PC的非携带型,用户在PC时代贡献的数据是分割的,这些数据有着特定使用场景,而智能手机和智能可穿戴设备却是贯穿于用户的日常,能够对用户进行更加更加完善和连续的刻画。从而为后面的信息处理提供基矗文章《Tech 2015: Deep Learning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Will Eat The World》里提到苹果、谷歌、微软和IBM等大公司目前最关注的就是移动领域,Shivon Zilis认为在移动领域胜出将需要大量的机器智能技术。”其次,移动互联网为用户带来了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习惯,比如在使用智能手机时,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倾向于进行语音输入而非键盘输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这两大核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百度科学家Andrew Ng近期也屡次表示语音识别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