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绝密实验室Google X在运作很多项目如谷歌眼睛、无人驾驶汽车、Wi-Fi气球等,这些代表未来的技术似乎都与库兹韦尔紧密相连,他认为,人工智能会极大地变革这个世界。
库兹韦尔喜欢科幻电影《Her》,因为它演绎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美好情感。人工智能系统萨曼莎有意识、有情感。库兹韦尔预测,2029年,计算机就能具备更高级别、更复杂的智慧,即情感智能,她能理解幽默、听懂笑话、体会性感、懂得关爱、理解情绪,届时人类与机器的差距也会消失。
面对库兹韦尔的极度乐观,有人觉得鼓舞人心,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在刚过去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很多重量级的嘉宾也探讨了人工智能(AI)这个话题。AI及机器人领域专家Stuart Russell乐观地预测说,“在我孩子的有生之年,AI将取代人类。”
此前英国著名科学家Stephen Hawking接受BBC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终结人类文明;特斯拉创始人Elon Musk也在麻省理工论坛上说过,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最大的生存威胁。
对此,库兹韦尔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确是把双刃剑。我们可以从中获益,但也得作好规避风险的准备。虽然我们创造了有潜力摧毁人类文明的核能与生物技术,但我们不仅仍然生活在这里,实际上是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和平的时期。
关键是制定具体战略,引领人工智能技术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他说,现在每年都会举办像达沃斯这样的人工智能国际会议,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问题,如何使其往有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与上述忧虑不同的是,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Alison Gopuik在达沃斯上发言时表示,“目前机器人连两岁小孩的智能都无法模仿,能掀起多大的浪潮呢?”
的确这也是目前很多专家包括一些神经科学家持有的论点,即人脑的智能是无法解释的,即使知道,也不可能创造出能与人脑一样运作的机器。既然不能理解,就不做无用功了。
但库兹韦尔告诉记者,他从17岁开始了解人工智能,迄今已在该领域深耕50年之久,他觉得AI可以模拟大脑新皮质。在《如何创造思维》(2013)一书中,他指出,这个世界是层次化的,唯有哺乳动物拥有新皮质,进化的新皮质能让我们更多地理解世界结构,进而改造世界。
另一位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Palm Computing创始人Jeff Hawkins也持同样观点。他创造的Grok大脑皮质学习算法,试图模拟人脑结构,进行自主学习,找到数据规律并作出预测。他说,历史告诉我们,最佳的科学解决方案应该是简炼,而非杂乱无序的,会有统一的组织和架构。
痴迷于永生的科学怪人
库兹韦尔每天会服用150片维生素补充剂,并每周通过静脉注射各种维生素,膳食补充剂。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永生?当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库兹韦尔时,他回忆起了自己的父亲说,“我父亲是一名音乐家、作曲家,可遗憾的是他58岁时就因心脏病去世了。08年我首次拜访中国,记得去上海听了场音乐会,当时多么希望父亲还健在。35岁时,我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之后对膳食要求就高。”
大家认为人的健康状况会有一个正常的生理周期,到了一定年龄段就会慢慢走向衰竭,但我不信。“我觉得未来的医疗也会遵循加速回报定律,按我的模型来算,10-15年后人类寿命会因为科技进步而大幅提升,可能会达到长寿的临界点。”
但库兹韦尔也表示,目前生物科技还处于第一阶段,只能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远离疾并延缓衰老;真正颠覆性的革命到第二阶段才会实现,未来10-15年内人体将能实现基因重组。
这对于像他那样婴儿潮出生的人而言,得非常努力才能赶上这一波浪潮,使自己更健康、更长寿。到2030年,生物科技将迈入第三阶段,可以植入纳米机器人来修复和维护我们的器官,使我们更健康、更聪明。
采访结束前,库兹韦尔分享道,“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是撬动整个地球的杠杆,它还能增强机器人、合成生物、纳米技术等指数式增长技术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