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物种突然爆发或灭绝的原因,成了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这本书里留下的唯一遗憾,他没能解释出远古时代的某些物种进化过程中明显的不连续性和跳跃性。这也给了后代生物学家们很多机会。1972年,N.埃尔德雷奇和S.J.古尔德共同提出“间断平衡”的进化模式来解释古生物进化中的明显的不连续性和跳跃性。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在某个“物种形成事件”的作用下,新物种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一旦形成之后,新物种处于保守和进化停滞状态,一直到下一个“物种形成事件”的到来。
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地球寒武纪(距今5亿年)生命大爆发的现象。也就是说,寒武纪有一个“物种形成事件”促使众多物种的产生。我们知道,影响地球物种变迁的几次大的“物种形成事件”,最少五次的冰川融化(冰河纪结束),超级大陆潘诺西亚的分裂,大陆漂移,小行星撞地球,大陆板块的碰撞等等,这些重大的“物种形成事件”,促使地球一次次的爆发出多样性的动植物物种,也一次次地轮换着地球的主人,从无脊椎动物时代,到爬行动物时代,到恐龙时代,到哺乳动物时代,直到现在的人类时代。
那么,下一个地球“物种形成事件”会是什么呢?人工智能的产生会不会是这个大事件?人工智能会不会替代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人类会不会灭亡呢?
地球脑vs三体世界
长期以来,美国的科幻作品一直在全世界独占鳌头。而根据这些科幻作品改编成的好莱坞大片如《超人》《星球大战》《黑客帝国》以及去年的《星际穿越》等等,堪称不世出的经典。而中国山西作家刘慈欣的《三体》,则是让中国科幻作品第一次,也是非常抢眼的一次登上世界舞台。这部迄今为止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上巅峰之作,一经问世就令全球“科幻迷”脑洞大开。据悉,该书已于2015年2月20日获得美国科幻奇幻协会“星云奖”提名。
在科幻作品分类中,《三体》属于硬科幻文学。所谓硬科幻,就是以科学科技为基础的猜想推动情节。书中到处洋溢着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推崇,叙事手法追求科技的进步和细节,笔墨所至,都是以人类目前科学体系认同的基础理论为出发点,去猜想未来发展的可能。
因此,在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就会让人有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有种聆听未来人讲故事的感觉。故事主线围绕外太空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的碰撞展开,在作者构建的异常庞大的叙事体系中,故事的发展几乎触及了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大部分学科,并由此形成了近乎无可置疑的对未来描述。
这里先撇开《三体》的故事情节和对未来世界的描述,在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心目中,以下四点是有共识的:
1、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极大;
2、我们自以为是的地球文明,与宇宙中存在的外星文明相比弱爆了。
3、不要尝试去联络外星文明。
4、地球文明将以“地球脑”人工智能的形式对抗外星文明,这一天即将到来。
美国宇航局(NASA)曾经给宇宙拍过一套全景的照片,在这组照片中,我们的银河系连一个像素都占不到。在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1250亿个星系中,我们地球,或者说太阳系,都只是沧海一粟。1960年,美国加州大学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提出推测外星文明存在可能的公式,根据这个公式,他预言,可能约有4000个外星文明体系存在。相比外星文明,地球文明现有的发育程度,似乎无法与之相比。
根据大爆炸理论,目前宇宙的年龄约为137亿年,一般认为地球的历史仅有46亿年,而人类开始创建地球文明,也仅仅有两万年的时间。很难想象与此同时,宇宙内的外星文明已经进化到了何等程度,而且进化的速度会呈裂变式的加速(详见下文)。所以我们几乎可以99.99%的认定,外星文明一旦被发现,地球文明几乎不堪一击。
所以一个担忧出现了,我们要不要去尝试联系外星文明?1972年,美国实施了监听恒星间无线电信号的“奥兹玛”计划,1974年,向武仙座拍发了间短的电报。各个国家则争相将本国音乐放入太空。对此,物理学家霍金教授相当担忧,他认为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大,人类不要尝试接触,否则异常危险。这正如《三体》所讲,在宇宙的黑暗森林体系中,持有毁灭性武器的两个文明一旦发现对方,必须第一时间摧毁对方,这是文明自保的选择,此外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