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的有上帝吗?”科学家用颤抖的声音问道。
“现在有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工智能电脑回答。语毕,一道电光闪过它的电源插头。从此,人类再也关不掉它了。
——这是在美国一档脱口秀节目上,斯蒂芬·霍金给大家讲的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一手创造的机器人,将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甚至“终结者”。
近几年,关于发展还是控制人工智能的“辩论”,在科技界不断升温,矛盾愈演愈烈。甚至,一批大腕“联名上书”提倡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这里不仅有斯蒂芬·霍金,还有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汽车公司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CEO伊隆·马斯克等。
无论基于怎样的行业发展考虑,也不管人类对人工智是否将采取控制措施,毋庸置疑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那么,人工智能发展到最后,到底会不会像大家所担心的那样,成为人类的“终结者”呢?如果预言真的成为现实,那又会是谁决定了人工智能走上这条不归路呢?
人工智能PK人类智慧
不管你有多少怀疑,有多么不愿意承认,在将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都有非常大的可能超越人类智慧。这我们可以从人脑与机器在“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 “硬件”:生理学上的脑容量
据研究表明:人的聪明程度跟大脑容量息息相关。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迈克尔·麦克丹尼尔(Michael McDaniel)曾通过影像技术测量大脑,证明大脑越大或脑容量与体表面积的比例越高的人越聪明,当然,这当中必须排除个别因大脑变异或脑积水导致增大脑容量等特殊情况;而且这个结论适用于所有年龄和所有性别群体。我们且不论该说法是否百分之百精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人的脑容量即便再大,在发展的一定时期都存在一定限度内的峰值。
在200万年前,人的脑容量大约为600毫升;到了早期直立人时期,人脑的脑容量达到了900毫升;而到了现如今,人类的脑容量可以达到1500毫升左右。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大脑的逐步增大,人类的聪明和智商呈跨跃式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给予足够长的时候,人类大脑的智慧增长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的。但是,基于目前的情况,囿固于当前的人类本身这个载体,却很难实现脑容量的无限大。
而且,从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人类大脑面对当下海量的数据信息已经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一方面,资讯的更新速度在以人类阅读能力的几何倍数级增长;另一方面,我们的大脑在已经到来的物联网、大数据时代,已经难以招架海量的数据,更别说准确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寻找所要的答案。这必然致使人类在发展的道路上,显得越来越迷茫且焦虑。
基于机器设备的人工智能则可以突破人类大脑的这个局限。从“硬件”容量来说,人工智能对信息数据的存储可以趋近于无穷大,当然这也是一种相对理想状态。而从记忆速度与提取效率来说,尤其在大数据的分析与测算基础上,人工智能对所存储信息的调取会越来越迅速,而且不存在“遗忘”一说。
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单单从“硬件”方面来考虑,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比人类更聪明。
二、“软件”:思维能力共享
人脑除了具有信息的获取和存储能力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在所存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判断、分析问题等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人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人脑“聪明”的真正考量标准。这也是很多人争议的焦点:人工智能真的会有类似于人类的思维吗?
去年的今天,英国媒体刊登的署名安贾娜·阿胡贾的文章称,科学家已经发明出拥有思考能力的机器,可以与人类进行文本会话,其自然语言逻辑性之强,使得人类已无法分辨自己是与人类交谈还是与一个机器。而且,艾伦·图灵也曾提出,如果一台机器的“交流”能力足以让用户以为自己是在与一个真正的人互动,那么这台机器可以说是拥有思考能力。而已经有伪装成乌克兰少年的超级计算机通过了人工智能的图灵基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