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恐惧症,源自人类内心的“恶”

异曲同工,我国的“百度大脑”已经拥有200亿个参数,构造起了世界上最大的深度神经网络,已经具备了2~3岁孩子的智商。根据摩尔定律,百度大脑再继续做十年、二十年的话,很有可能就会比人脑还要聪明。因为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人的智力越来越大程度地被电脑所模仿,而融入了人工智能的电脑不仅可以达到人脑的智力,还可以具备人脑的逻辑能力。

人工智能,人类的“终结者”?

今天,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越来越清晰地告诉人类: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即便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它就在未来的某一天等着我们。这从人类已经表现出来的,对于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与恐惧中,也可见一斑。

去年年底,霍金在接过科幻作品接力棒的时候,就直接给出了一个警告: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比尔·盖茨再次提醒,“人工智能方向是对的,但不能操之过急,不要轻易进入未知的领域。”

人工智能的发展,真的会导致人类的“终结”吗?这种恶的想象,是必然的吗?其实,我觉得人类关于人工智能发展控制的需求,与其说是对机器人强大后对人类“叛变”的焦虑,倒不如说是人类对于科技发展后,人类心理所潜在的“恶”的恐惧。人类纠结于有那么一天,机器人会反抗他们的“人类”造物主,以致用他们超越人类的能力将人类赶尽杀绝。而事实上这反映出的,只是人类对自身内心深处那一股“恶”的力量的不可控。

早在1942年,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创造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在不违背第一和第二法则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基于此,人类与机器人之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正能量”关系。但是,这个追求“人机和谐、社会和谐”的三大定律,更确切地说,只是人类单方面的限令,希望以此让机器人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做人类的奴役。或者说,人类一方面希望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够非常聪明,并且帮助、替代我们完成一系列我们自身难以完成的事情;另外一方面又希望这个机器人很“老实”,永远无条件忠诚于人类的这样一种矛盾的处境。

所以,一旦有人感觉到迅速发展的高科技超越了他们的可控范畴,那么焦虑和绝望的悲观“科技恐惧”便油然而生。而这种心理,从本质上来讲,并不是来源于智能机器人的威胁,即使是,那也是基于人类设定的前提之下的想象。真正的威胁,其实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就像《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替人类说出了长久以来三缄其口的信仰问题:对造物主的质疑,人类是否可以反抗上帝。

人类的明天,谁来主载?

就人工智能本身而言,更多的就像是一个人类的小孩,它的成长与变化首先取决于人类给予的环境。在影片《人工智能》中,未来世界人性泯灭,而机器男孩戴维则成为了“人性”的代表,他善良、真诚、渴望被爱。在《霹雳五号》中,Johnny5被雷击后“活”了过来,正直、幽默、热爱生命的心灵让人动容。同时,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哆啦A梦、阿童木以及阿拉雷等卡哇伊的机器人形象。这些都是人类的作品——“人工智能”的一种表现,它们传达的是接受于人类所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就如部分科学家所言,在未来,人工智能会成为“人类智慧的容器”;而人工智能的走向同样受到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在《终结者》中,“天网”本身是一个超级武器,人类给其灌输了要消灭一切威胁的指令,它也坚决地执行了。而当“天网”发动启示录战争要毁灭人类的时候,其根本原因也是因为人类感到害怕,要永远关掉它,而这被“天网”认定为是一种威胁。在《复仇者联盟:奥创纪元》中,人工智能奥创以“杀戮”的方式,忠实地履行着创造者维护和平的意愿。因为在它看来,这手段最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