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剧《Humans》:人工智能的人性多于机器性么

那六个高级Synth之一的Beatrice是其余五个高级Synth的对立方,她以人类警察身份伪装自己,目的是为了逮到其余的Synth,并一举销毁。在她看来,高级人工智能是不合理的存在,会对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Beatrice对同类的背叛并不是为了自身利益,反而有种大义灭亲的感觉。

当机器人也像人类一样的思考时,似乎也会经历人类经历过的一切,而且情况更加复杂。

抛开机器人的尊严与权利,人类问题是否也该被再次思考?

种族问题

除了Beatrice和Leo,其他四个Synth的肤色都是由他们的“父亲”David教授随机选择的。剧中的四个Synth向别人讲述这种安排时,颇为骄傲。这也是电视剧试图向观众传达的一种种族平等的信号。

一直以来,种族歧视问题主要来自于大众对于弱势种族的脸谱化的先入为主的偏见。除了此剧,近期其他美剧无论从题材还是选角来看,如《初来乍到》(美籍华人移民题材)、《尼基塔》(第一个亚洲人女主)、《再造淑女》(美籍韩裔男主)、《逍遥法外》(黑人女主)等都在推动种族平等上有一定作用。

性别问题

剧中描写到高等Synth Niska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伪装成普通Synth被运送到成人俱乐部去接客。在那里各种类型美艳的女性Synth会被放在橱窗展示,等待顾客上门。

一水儿的机器人妓女,没有人类妓女,无论是出于道德还是运营成本考量,都可以看出人类普遍视Synth为工具多于“人类”。同时,剧集再次将性别平等的问题抛了出来,女性是否在人类(尤其是男性)心中任然有工具性的一面。

人类的工作机会

这个是人类将机器用于生产那天开始便出现的老生常谈。像剧中演绎的那样,普通大众并不关心机器人是否用该拥有“人权”,机器人开心不开心更是一个不合法命题。在普通人心中自己有没有饭碗才最重要。

剧中穿插着出现过数次反Synth演说、游行情节。组织者高呼着“我们才是人类!”,试图通过游行唤醒那些沉迷于使用机器人的人类。在他们看来,对于机器人的高度利用相当于人类自相残杀。

人类常说生命是平等的,但在现实中,人类不得不遵循优胜劣汰的标准。当部分人类的能力低于机器人时,“高等”人类好像瞬间进入了上帝角色,选择了机器人取代低效的人类。资本至上,也是情有可原。但机器人的发明是为了解放人类劳动力,替人类创造价值让人类坐享其成,还是取代人类成为社会的主力军呢?

登陆|注册欢迎登陆本站,认识更多朋友,获得更多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