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麦卡锡有从达特茅斯搬到了MIT,在那里他又做出了三项十分重要的贡献。第一个是他定义了高级语言Lisp语言,从此Lisp语言长期以来垄断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而且人们也有了可以拿来用的得力工具了,但是稀少而且昂贵的计算资源仍是问题。于是麦卡锡和他的同事又发明了分时技术。然后,麦卡锡发表了题为“有常识的程序”的文章,文中他描述了一种系统,取名为意见接收者,任务是使用知识来搜索问题的解,这个假想也被看成是第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系统。
同年,明斯基也搬到了MIT,他们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AI Lab实验室。尽管后来麦卡锡和明斯基在某些观点上产生了分歧导致他们的合作并没有继续,但这是后话。
(MIT AI Lab实验室)
二、人工智能的诞生
好了,前期的一些大人物介绍完了,让我们一起回到1956年那个意义非凡的夏天。
那年,28岁的约翰·麦卡锡,同龄的马文·明斯基,37岁的罗切斯特和40岁的香农一共四个人,提议在麦卡锡工作的达特茅斯学院开一个头脑风暴式的研讨会,他们称之为“达特茅斯夏季人工智能研究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以上这四位,还有6位年轻的科学家,其中包括40岁的赫伯特·西蒙和28岁的艾伦·纽维尔。在这次研讨会上,大家讨论了当时计算机科学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包括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和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这个提法便是这次会议上提出的,上文也有提到。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上,明斯基的SNARC,麦卡锡的 - 搜索法,以及西蒙和纽维尔的“逻辑理论家”是会议的三个亮点。前面已经对明斯基的SNARC,麦卡锡的 - 搜索法有所介绍,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西蒙和纽维尔的“逻辑理论家”又是什么。
西蒙和纽维尔均是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当时还叫卡内基技术学院)的研究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这次盛会上十分引人注意。“逻辑理论家”是西蒙和纽维尔研究出来的一个推理程序,他们声称这个程序可以进行非数值的思考。然后在这次研讨会之后不久,他们的程序就能证明罗素和怀特海德的《数学原理》第二章的大部分定理。但是历史往往对新鲜事物总是反应迟缓,他们将一篇与逻辑理论家合著的论文提交到《符号逻辑杂志》的时候,编辑们拒绝了他们。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个研讨会的成果,或者说叫意义。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一个月的火花碰撞,并没有产生任何新的突破,他们对自然语言处理的理解,合在一起甚至不如今天一位世界上一流大学的博士毕业生。但是这次研讨会却让人工智能领域主要的人物基本上全部登常在随后的20年,人工智能领域就被这些人以及他们在MIT、CMU、斯坦福和IBM的学生和同事们支配了。
我们看看这10个人,除了香农,当时其实大多数都没什么名气,但是不久之后便一个个开始崭露头角,其中包括四位图灵奖的获得者(麦卡锡,明斯基,西蒙和纽维尔),这四位也是我上文主要介绍的四个人。当然,香农也不用得图灵奖,作为信息论的发明人,他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也图灵也差不多了。
(香农)
三、短暂的繁荣与困境
从这次会议之后,人工智能迎来了它的一个春天,因为鉴于计算机一直被认为是只能进行数值计算的机器,所以,它稍微做一点看起来有智能的事情,人们都惊讶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