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旋
当我们畅想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时,严谨而细致的物理学家们是怎么看的呢?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借助量子理论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在他看来,眼下火热的人工智能研究绝不仅是计算机学科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心理学、物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可以说是一块最广泛的跨界研究领域。而每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在试图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解释人工智能的当下和未来。
1972年,哲学家波普尔在其出版的《客观知识》一书中,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波普尔把物理世界称作“世界1”,它包括物理的对象和状态;把精神世界称作“世界2”,包括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把客观知识世界称为“世界3”,则是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人类开发了物理世界。而物理学家告诉我们,没有量子的参与,人工智能是无法取代人类的。
发出这一声音的正是刚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物理学家潘建伟。潘建伟的研究领域是微观的量子世界,这个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能量单位,却被认为是科学界最玄妙的话题,至今依然充满争议。
潘的团队此番获奖的项目名为“量子纠缠”:处于量子纠缠的两个粒子,无论相距多么遥远,对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会瞬间改变另外一个粒子的状态,如果试图窃听或偷走任何一个粒子的信息,只会一无所获。这些理论被应用在了量子保密通信的研究上。当然,后者只是量子理论在应用上的一个方面。
潘建伟认为,对量子世界规律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计算能力的飞跃和无条件的信息安全。
那么,对于机器人、人工智能来说,量子又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我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机器人前面放着两盆花,两盆花跟机器人的距离是一样的,我让机器人拿一束花献给我的女友,这两盆花长得一样,跟你的距离也是一样,即机器人看到的所有东西完全一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事先预置程序,机器人就会死机:这两盆花都一样,我该取哪一个呢?”潘建伟说道,连这么简单的事情有时候机器人都是无法完成的。
他认为,对于机器人,要有一个事先的预置,即一个事先的命令,机器人预置的所有信息都是可以复制的,但当你不知道人类的大脑里面在想什么时,人类大脑里的信息是复制不出来的。
回到量子理论本身,潘建伟认为,人类大脑里面的思维机制和量子纠缠,量子叠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量子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你是不可测的,“不可测”就保证了人类和机器人的本质区别,人类有自由的意志和自由的思想。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没有到量子用上去之前,即不到量子人工智能的时代,我是一点儿不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潘建伟说道。
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教授的认同。他甚至认为,人工智能绝对不会把人的工作夺掉,而是会产生新的工作。比如计算机问世之后的软件工程师、架构工程师等职业,所以智能技术肯定对人类是有好处的。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人类的未来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个想象力十足又很刺激的话题。
潘建伟畅想,数百年之后,人类可能会面临几种境遇:第一种可能是人类毁灭了,因为我们能力太强大了,以至于把自己毁灭。第二种可能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大发展,疾病都能得到治愈,机器人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情,人类专门享受生活就行了。第三种可能是,当下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能源问题解决不了,世界变得越来越坏。
“在我来看,现在是‘不可测时代’,因为我们人的能力太强了。但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有一天能够解决当下的这些问题,让世界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潘建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