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出的图灵机器人。新华社发
解密
谷歌研发的AlphaGO围棋机器人最终以41的比分击败韩国围棋国手李世石九段,人类被自己制造的机器深深地震撼了,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带着强烈的期盼或者深深的恐惧。又一轮对于人工智能的大讨论爆发了,“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在1950年提出的“图灵测试”,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1936年 “图灵机”概念问世
20世纪,人工智能研究因为三个方面的进展而有了质的飞跃,形式计算理论,能够实现形式计算的通用计算机模型,以及神经网络的发现。由于这些方面的发展,模拟人类的智能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技术和理论,因而人工智能出现的可能性被极大地提升了。
阿兰图灵于1912年6月2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31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
1936年,24岁的英国皇家科学院研究员阿兰图灵发表了一篇名为《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的论文,在论文中,图灵提出了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理想计算装置,这就是电脑史上著名的“图灵机”。
图灵构想了一个计算机器的模型。这个机器能够在一条无限长的纸带上移动,纸带被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方格,机器能够读取并改写方格上的信息。同时,机器具有一组内部状态和一些固定的程序。在每个时刻,机器都要从当前纸带上读入一个方格上信息,然后结合自己的内部状态查找机器内部的程序表,根据程序输出信息到纸带方格上,并转换自己的内部状态,然后进行移动。这个抽象的机器模型被称为图灵机。
图灵同时提出,理论上可以构造出来的一架计算机器,这台机器能够计算任何“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的一台机器被称为“通用图灵机”,也就是现代计算机的原理模型。
1950年 “图灵测试”正式提出
1950年,根据图灵的理论,一台简化版的“PilotACE”建成,尽管规模较小,这台机器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一台电子计算机。就在同年,图灵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正式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图灵测试被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唯一的具有可实证性的标准,为现代计算机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打下了基矗
图灵测试提出,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通过电传设备)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可以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1952年,在一场BBC广播中,图灵谈到了一个新的具体想法:让计算机来冒充人。如果不足70%的人判对,也就是超过30%的裁判误以为在和自己说话的是人而非计算机,那就算作成功了。
这无疑挑战了人们的哲学认知,图灵认为思维过程尽管复杂,仍然可以还原为机械的过程,也就意味着可以用一台通用图灵机来进行模仿。图灵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抱有乐观态度,认为计算机的硬件并不是人工智能的瓶颈,而关键在于程序的编写。他同时提出了一个对复杂思维进行模仿的建议:建造一个相对简单的儿童机器,通过对儿童机器的教育,使它逐渐形成成人的思维。
1955年 “人工智能”获得定义
图灵测试在提出伊始也遭受了很多的非议,但最终人们还是达成了共识。1954年6月7日,图灵被发现死于家中的床上,床头还放着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警方调查后认为是剧毒的氰化物中毒,调查结论为自杀。也因此,早逝的图灵并没有参加接下来的一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会议。
1955年8月31日,达特茅斯学院的数学系助理教授约翰麦卡锡等人发起达特茅斯会议,并计划在第二年的夏季召开为期两个月的讨论,旨在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讨论“人工智能”。这是“人工智能”的定义首次被提出。虽然与会者也提出了“计算理性”的概念来作为表达,但最终流传下来的却是“人工智能”。
伴随着巨大的热情,人们投入到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去。此后虽然经历混乱与迷茫,但仍然直线向前,包括人工智能的产业化等一概兴起。而图灵测试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主导了人们对于机器是否具有人工智能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