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专家涂子沛: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是机器向人靠拢

另外,美好的世界也不仅仅是智能和计算可以创造的,还有道德和爱。机器永远不懂爱。即使《超能陆战队》里的机器人暖男大白,它的善良依然是来自于人类给予的程序设定。智慧不仅仅是逻辑和推理,还有爱与道德,这些机器学不会。

《21世纪》:怎样看待当前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

涂子沛:从历史上看,这种恐慌是有延续性的,但都是噱头。其实,机器早就有了智能,早期流水线上的机器也有,现在不过是算法在复制流水线的工作,今天可以把算法和软件理解为一个虚拟设备,本质是一样的。

一百多年前,工业革命开始时,人类就开始有对机器的恐慌,一台推土机可以代替很多工人。人类究竟会不会过剩?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做过相关调查。今天看,恐慌夸大了,今天的机器人,根本还没有办法取代一个普通餐厅的服务员。

《21世纪》:您是说意识不能被数据化吗?

涂子沛:意识是人对环境产生的一种独特反应和观察,这种反应不是程序告诉你的。所谓机器的智能是指重复性、常规性、按照既定轨道去处理的。人之所以为人,是人能够面向未来发现问题、定义问题。我们说机器能够学习也只是在人类界定的轨道上学习,因此机器也只能在既定轨道上帮助人解决问题。人工智能战胜围棋冠军,本质上是用跨越时空的方法,把一群人的智慧变成程序化的智能,然后战胜了一个人。

《21世纪》:无数的智能加起来会不会有奇点?

涂子沛:不可能。那是小说家的想象。我们在一个临界点上,人工智能的确是有跨越性的进步,但机器只能在一些重复性、程序性的工作上代替人,完全代替人,永远也不可能。人之间的一个眼色,机器可能永远不会懂。

要从应用层面关注人工智能

《21世纪》:我们要怎样更好理解人工智能呢?

涂子沛:下棋这件事是个噱头。“深蓝”战胜人类象棋冠军后就退役了,除了谈资外,没有给人类创造更多价值。人工智能应该从应用层面,去开发更多的工具,改善人类生活,比如提升生产效率、挽救安全和生命。

《21世纪》: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上的发展如何?

涂子沛:算法其实就是逻辑、数学,国外的领先并不是不可突破的,我们其实并不差。只是我们的企业大多数还比较短视,不能赚钱的事就不想做,所以给AlphaGo占了一个市场宣传的先机。其实应用层面我们并不落后,在很多领域都出现了后发优势,原来很多问题今天可以通过软件和算法去解决。

《21世纪》:谷歌也在做无人驾驶,您觉得前景如何?

涂子沛:无人驾驶是数据驱动的,汽车是工业时代的标志性成果,这个成果目前在接受大数据的改造,和数据时代的成果相聚合。算法驾驶最终要比人类驾驶更安全。

《21世纪》:如果机器只能识别判断有限的情境,无人驾驶汽车如何更安全?

涂子沛:任何一项新东西,都要和环境、设施互相靠近,不仅是发明无人驾驶汽车的问题,我们的制度和基础设施也要主动去改造、去适应无人驾驶汽车,就是因为无人驾驶汽车的智能是有限的。

从马路到公路,人类已经为汽车做了一个改变,从人驾驶到机器驾驶,又需要做一次改变。比如路标要变成机器容易识别的,路可能是封闭式的,不会随意出现动物等不明物体,即基础设施都是要配套的。未来可能广深有一条封闭的公路,在这条路上,机器可以驾驶,而不需要人来开车。

从科学和逻辑上一定是这样——机器处理有限的情况可以战胜人,但超出有限范围它就会不知所措。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