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环球旅行回来,这些人再去选择大学去读。我遇到的这个年轻人就是这样。他跟我说他回国以后要去读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后出来创业。顺便说一句,以色列还是全世界创业公司比例最高的国家。我要说的是,这种制度性安排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它打破了“先上学,再工作”这种传统的人生安排,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学习者已经在社会上,在真实的环境里,在实践中学习了大量的知识技能,也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方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然后才进入大学接受进一步的深造。这种方式我认为很有必要在更多地方去做试点。

这张照片是我在美国一个印第安人博物馆里拍摄的,上面记录的是印第安人的古老歌谣。这就是最质朴的社会性学习,可惜后来被大工业体系给替代了,我们今天就是要重新找回这种传统。

说到这儿,想起一个好玩的事儿。英国政府正在着力打造“学习之城(city of learning)”,就是把城市里各种公共资源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植物园…都利用起来,便利学生的学习。这个过程中,遭遇的最大阻力知道来自于哪里吗?来自于学校。学校难以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觉得破坏了自己的职业权威。去年世界教育创新大会上有一个调查数据,71%的人认为教育资金更应该用于支持和鼓励教师,而不是投资于科技。一定程度上,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科技毕竟不能代替人在教学中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这种的观点里还是过分强调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作用,社会性的视角不够。所以爱因斯坦不是说嘛:“问题是不可能在产生这个问题的原有框架中被解决的。”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社会化学习的路径其实很简单,就两条:

1) 学习在窗外:这里的“窗”是指传统教育体制。到真实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去学习,而不仅仅局限在传统僵化的学校教育体制之内。

2) 他人即老师:和“他人”一起学习,向“他人”进行学习。这里的“他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老师”,而是在同学、父母、社区、社会之间创建各种各样的学习关系。

社会化学习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新鲜事物,为什么在最近这十年里发展的这么快,我总结了一下,有这么四点原因:

1)这个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化时代已告尾声,与此匹配的工业化教育模式,也日益完成其使命。信息时代,以及未来的量子时代,自然需要与之匹配的新型教育和学习方式。

2)我们已经全面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本身不是匮乏,而是爆炸。记忆知识已经不再需要,重要的是需要建立“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并应用到现实去解决问题”的能力。BI(Before Internet互联网之前)的教育模式是Push东西给人们,现在AI(After Internet互联网之后)的学习模式则是人们自己主动去互联网上找自己想学习的东西,这是Pull模式。

3)时代变化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不再是一件只在“上学期间”才能发生的事,而变成一个终身需要进行的事。也就是说“学会学习”才是人类的基本能力。随着教育形式变得越来越“模块化”,未来的对学习者的认证将是基于课程层面的认证,而不再是拘泥于学位或者某个特定的大学。社会化学习正是这种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学习者可以从不同的社会化学习机构那里获得学习成果的认证。目前,“开放徽章”运动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情。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不再靠一张文凭,而是看ta已经获得了多少这样的“徽章”。(详情可参见讲者的另一篇文章《未来的就业,谁还需要那一纸文凭?》)

4)技术的发展,也为新的学习模式带来效率和实现上的可能性。无论是互联网平台,还是各种搜索,应用、社交媒体,更不用说很快就到来的虚拟现实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