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让人越来越聪明,还是越来越“弱智”?

社会进步,人类一定会随着进化。而人类的进步,也必定推动社会的大发展。据报道,国际上正兴起新一轮的“智能机器人”的热潮。凡是人们不想干,不愿干或不能干的事都交给“智能机器人”去完成。为了更好地为人服务,“智能仿真人”已经问世,不仅可以说话,还能遵照人类的旨意提供服务。日本甚至有人把“仿真机器人”娶回家。这些技术进步创造了历史,更提升了人类本身的生活质量,给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机遇。但是,迅猛发展的技术,也会困扰发明者自己。中国人常说:坏事变成好事。这是说在遇到失败或挫折时,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坏事向有利方向发展,变成好事。但是,我们在重视“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时候恰恰忽略了“好事会变成坏事”这个逆定律。目前的科技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产生我们不想看到的负面效应。

首先,它会助长人们的懒惰和享受基因,引起人类发展的倒退。现在已经进入数字时代,人们真正过上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快活便捷的日子。人们陷于高度享乐的时代。

其次,它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年轻人的“独创”精神。一切依赖技术和设备,却忘记了“人的因素第一”是万物演变的基本要素。当智能机器人发展成为被程序化的类人,也具有爱情(表白)和亲情(表述)等感情(表达)时,无人知晓人类的智商情商将会退化,还是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的世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能成为新技术的奴隶,而应当成为掌控技术的主人。让新技术为我们服务,是创新的灵魂。

第三,它会导致“智能”之间的恶性竞争,而这将是十分恐怖和危险的事情。任何“智能程序”都是由不同的人群所设计,均带有设计者的“感情色彩”或“价值取向”。人类如何避免陷入一场“自编自导”的“智能大战”,目前尚无成熟的法律和游戏规则。在未来,中国可能成为“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产出大国,我们当先行立法,以便未来在这个广阔的市场上占有主导权。

习近平主席最近接见哲学社会科学界人士时指出,一个没有发达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新科学的研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样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双重效应。

登陆|注册欢迎登陆本站,认识更多朋友,获得更多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