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成为花花公子吗

如今如果你走进大型公司的在线服务(比如谷歌、Facebook和Twitter),神经科学网络已经可以自动识别照片,识别智能手机发出的语音命令,可以将对话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如果你将某人的照片输入到神经网络,只要输入的照片足够多,它就可以识别出这个人。Facebook也是这样识别你上传的图片。现在,通过一些APP终端的艺术生成器,可以将神经网络由内部传送到外部,不再仅仅是识别图像,而是要去创作图像。作品是由人工神经网络创作的,而 人工神经网络是电脑的软件与硬件,相当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

《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艺术与科学的交融》该书的作者乔纳莱勒对比了更多的艺术与科学之后,莱勒发现,很多优秀的文学家、画家和作曲家的想象力早已经预告了在未来才会被验证的科学事实。他总结道:当今的科学只不过是重新发现了这些可触可感的鲜活真理而已。在脑神经科学如何阐释人类记忆运作这一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小说著作所表达的理解,与莱勒的实验成果不谋而合。

一直以来,艺术创作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人们认为只有人类的智慧才能真正领悟艺术作品的深远意境和奥妙神韵,类似抽象画派这种艺术风格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看起来,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似乎正在将艺术拉下神坛。

现世的艺术史还没有哪一本跟人工智能扯上关系,但这是艺术发展必将奔向的地方。历史上关于艺术所创造的美的意义,从苏格拉底到康奈尔,或是我国的朱光潜、丰子恺,各个时期的人物对美的定义,似乎都是在诠释自己的内心所思、所感实用性等角度却并未过多探索,人工智能未来创作艺术,可能会在人类认知之外开辟新的处女地,届时谁又能否定不会迎来下一个“百家争鸣”,下一个“文艺复兴”那?

新一批互联网科技公司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在不断深化,给人工智能看风月小说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方式,毕竟人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生物,充斥着各种欲望。“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曾说:“如果你隔着一个屏障与机器问答,长时间内仍无法分辨对方是机器还是人,此机就达到了智能阶段。”人工智能要想真的达到分辨不出的境界,像看风月小说仅仅只是走向人类的第一步,路还长着那,迟早是都需要探索的。

登陆|注册欢迎登陆本站,认识更多朋友,获得更多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