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会是人力翻译的终结者吗?

C语音识别 早已成熟应用却被抱怨最多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被手机语音识别气得半死的经历,在机器翻译中,语音翻译可能是比文本翻译更加被普通人急需的功能,但就目前的应用现状看,“槽点”最多的也是它。但其实,语音识别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幼弱,在一些习以为常的地方,它们已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中高考的英语“人机对话”。

广东省从1999年开始率先增加英语听力考试,并于2004年增加了口语计算机考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机对话”——考生坐在电脑前,戴上特制的耳麦,计算机开始播放听力试题,考生根据提问一一作答。计算机记录下考生的答案后,综合打分。

“如此大规模的听说考试,如果用人与人面对面的考试方式,不可能像笔试一样数十万人同时考试,根本无法完成考试任务,所以广东采用了‘人机对话’,并在2014年开发了计算机评卷系统,非常高效。”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告诉记者,十几年的“人机对话”搞下来,高校反馈,广东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为什么关系到千万学子前途的国家考试敢于用这么“不成熟”的技术?专家解释,计算机语音识别在特定领域内的确可以比人更出色,即便是主观题的答案,得分点也都在一些关键词上,很容易被机器抓龋这时,既不会有日常语言中的千变万化,也不会有背景噪音和含混不清,机器识别反而更准确和高效。

D机器学习 大数据点燃人工智能加速引擎

如何让语音识别技术走下“规范用语”的窄轨,进入日常应用呢?除了前面说到的“神经网络”算法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给语音识别乃至语音翻译插上翅膀。

“打个比方,人们常常在对话中会出现一时没听清楚的情况——你刚才说什么,请再说一遍?”程国艮给记者看了一段视频,这是一段极其简短的语言片段,说的是某种方言,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反复听多次也不明白他在说什么。“这是因为人脑对语言的判断需要足够的信息元素,上下文语境等等背景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语言的意思,当抽离了很多信息元素时,就很费解了,”程国艮说,“但实验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依托大数据的机器语言识别能力就超过了人脑,它能‘分析’出信息不够的语句背后的完整意思。”

专家们一致认为,翻译是人工智能中集大成者,随着大数据资源库的不断膨胀,机器能够学习的资源越来越多。“比如电脑手机的输入法,人们每敲击一次键盘,都是在给语言数据库以及其他各类大数据库添砖加瓦,机器就是这样学会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各种语言习惯包括个性化表达。”于洋说。而要表达一个意思,熟练的翻译者可以掌握几种常用句式,但实际生活中,可能有超过100种句式,包括非常个人化的表达方式,这些就是翻译者无法掌握而计算机却可以全部学会的。

也就是说,不用担心未来的机器人说话干巴巴,它们能够说的花样可能你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

登陆|注册欢迎登陆本站,认识更多朋友,获得更多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