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井喷,百度高调领跑“互联网的下一幕”

其中,优必癣出门问问等创业公司,多从硬件产品、虚拟场景、商业智能等应用领域切入;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具有一定技术积累的中等规模企业,多以技术层进入切入语音和视觉识别等领域,拥有一定专业优势;而百度和阿里巴巴则凭借海量数据和计算资源,从基础设施层即进行部署。

考察一家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核心在三要素:数据量、计算能力和技术团队。李开复评说Google之所以领先的理由,除了“做人工智能做得最早”,就是因为“有世界最大的数据集”、“特别快的机器”、“多年累积大量技术人才”。

百度位于美国硅谷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以百度为例,其之所以被公认是国内人工智能的领跑者。首先,它是国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的巨头公司;其次,深度学习技术的作用原理是,给予系统学习的各种数据越多,运算结果越准确,预测准越好,百度的用户群均数以亿计,在数据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再次是计算能力,这是由大数据处理的需求所决定,比如,在2014年5月,百度就曾构建当时世界最快的超算平台。

而最重要的是,在于“造脑”的技术实力。

评价一家公司是否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造脑能力最为关键,因为深度学习技术等于构建一个人工大脑,提供数据相当给“大脑”去判断,脑子造得聪明与否,决定最后运算结果,而造脑能力的核心要素是顶级的技术人才。

2013年,AlphaGo的缔造者Deep Mind只有十来人,没一分钱收入,谷歌为什么花4亿英镑将其收购?有行业专家就给出解释,“人工智能领域内真正内行的只有约50名专家,其中有12名在deep mind”,脸书(Facebook)也曾高价招募学术权威Yann LeCun等人,本质请的就是“造脑的上帝”。

在中国公司中,百度又是唯一可在“造脑”的人力资源上与国际巨头一较高下的。2013年,百度对外宣布成立IDL(深度学习研究院),开始大规模进入深度学习领域,在硅谷招募国际一流人才,并聘请国际权威吴恩达负责主持研究院,吴恩达在业界被认为是“四大天王”之一,其他三位中有两人分别供职于谷歌和Facebook。

百度无人车

百度人工智能的核心也正是布局“造脑”,“百度大脑”是其人工智能技术的集大成者,其中包括语音技术、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用户画像等。

前不久,《MIT Technology Review》将百度列入2016年度“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排名高居第二,认可其人工智能的实力和研发成果,其理由这样说到:“百度在核心的搜索业务之外,语音识别、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积累已经让百度在语音识别上可与真人相媲美,并且百度在硅谷成立自动驾驶研发部门,也是视觉识别、传感器等领域的领先企业。”

这也是继深度语音识别系统(Deep Speech 2)获得“2016全球十大突破技术”之后,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又一次得到的业界认可。

互联网的下一幕

在百度、谷歌、Facebook等巨头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正与传统行业不断结合,已从语音等相对基础的应用领域,开始广泛渗透到汽车、金融、医疗等高级应用。

以无人驾驶为例,这是现阶段人工智能竞相争夺的“战略高地”。因为驾驶应对的场景非常之多,无人驾驶需用各种算法以自动应对各种情况,比如对车辆和行人的识别、避让、超车、红绿灯等等,要求“人造大脑”建立感知能力、决策能力以及不断自主学习的能力,技术难度非常高。

在中国,很多公司号称进军无人驾驶,但鲜有人敢于派出大量车在路面实地测试,技术就是重要瓶颈,技术稍有瑕疵,就可能酿出事故。不久前,特斯拉的无人车事故,就是由于强烈的日照等因素,人造大脑没有分辨出天空和卡车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