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氢和氦形成的第一代星云收缩形成恒星,恒星经一系列核反应和最后的超新星爆发,生成包括铀在内的一系列核素,这是发散。在地球上,各种元素之间发生纷繁的化学反应,在越来越多的化合物中由氨基酸与核酸等生成最原始的生命,这是收敛。现在所有的生物几乎使用同样一套密码,意味着所有生物起源自单一的共同祖先。
最原始的生命由进化树进化出千姿百态的生物,这是发散;直至在东非出现人类的祖先,这是收敛。发散-收敛的规律在人类社会依然适用。
自从人类的祖先走出东非,走向世界,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在适应中形成不可通约的各民族的图腾和传统文化,以及各异的工具和技艺,乃至各种“特色”,这是发散;随着科学技术、现代性和市场经济在全世界的扩散和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渐次接受非嵌入编码知识;同时,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技术走向标准化、大批量、可替代,这是收敛。
此后,随着一连串的“后”,在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QQ群和微信群如雨后春笋,以及高技术的个性化,开始了新的发散。
收敛,并非将原有的一切都收拢起来,而是在发散的基础上,新的生长点从中脱颖而出。
发散,并非杂乱无章各行其是,而是在历史上拥有共同的起点,逻辑上具备相同的基础,彼此间因具有在相应水平上的同一个标准而兼容。
有趣的是,这样的发散与收敛十分类似于阿法狗的“围棋计算图”,在大量的可能性中筛选出较有价值者亦即收敛,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多种可能性亦即发散,从中再筛选出有价值的应手,收敛与发散往复进行。
螺旋式演化,以及收敛与发散,是自然界作为整体的规律,是大历史观视野下137亿年自然史的规律[③]。自然界的演化没有终点。
总以为人类是天之骄子,是自然界演化“异化”的产物,可以反过来认识与改造作为“对象”存在的自然界;虽然如此,人类依然不是自然界演化的终点,自然界的演化必然会突破自身的界限。自然界当下的界限就是人,自然界的演化必将突破人的界限。
当下,人类社会正在走向自身所在循环的顶点,新的循环和新的收敛正在孕育之中,其意义超越有人类之后的所有收敛,堪比人类诞生,甚至如同面临一个新的奇点——这是库兹韦尔称“奇点人”的缘由,“2046”[④]就在眼前。
4.技术之树集成
人类诞生后基本上停止了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而是开始了全新的通过科技推进的演化进程。技术的发展一步步由低级运动到高级运动,由钟表、热机和电机(基本物理运动),经19世纪的炸药和化纤,也就是化学运动,发展到20世纪末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由无机界、有机界而精神,一步步踏进人的领地。会聚技术全面进入自然界演化的最高级物质形态人脑和最高级的意识运动领域。机器人沿着程序化由易到难的道路推进,渐次将人的逻辑思维机器化,进而将原以为的非逻辑思维(直觉、悟性)逻辑化,一步步解析悟性、顿悟之类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过程,化神奇为常理。
图四 技术发展趋势
时间走到了21世纪。经过数十万年特别是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以来数百年的发展,人类已经走到了一个超越以往所有标志(包括登月)的新的关节点,一如自然界在基本物理运动等的基础上有了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意识运动,人类即将凭籍科学技术的发展突破自己的“界”,在意识运动之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的运动方式。2016年的围棋大赛就是这一突破的标志。由上图还可以看到,由较低的运动形式到较高的运动形式,每上升一个台阶所花的时间越来越短。
技术发展的另一个视角是“科技黑箱”[1],电脑、手机之类都是科技黑箱。科技黑箱中集成了包括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使用者不必学习这些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就可以得到预期的结果。科技黑箱免除了人类社会的“知识积累性壁垒”,越过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漫长历史,一步登顶,继续从事创造。随着纳米科技、基因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的科技黑箱将把人类的全部知识一网打尽,进而把人自己也“集成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