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本书也的确是最近我非常推荐读者们去看的书,它们分别是《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 这两本书中涉及到人类学、宗教、宇宙,特别是科技,里面的观点真的很有意思,比较发人深省,能够让人进一步思考。但是有些结论我是要打问号的,我建议读者们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它里面讲的所谓Dataism(数据主义), 的确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大数据、机器学习、AI这一类事物,但是这样的结论还是低估了全人类。
为什么这样讲呢?人类的每一样发明(包括AI、深度学习),在其背后都有很多人明白其在哪些方面有缺失,也明白其需要如何往前发展。
打个比方,人类最了不起的是群体性的智慧。可能个体会比较聪明,但是个人想要造出一些特别先进的事物必须依靠群体的智慧。人类永远是需要知道为什么的,不会不明白背后的原理就拿来用。所以要对全人类充满信心,作者在未来简史中提到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大家可以不必去担心。
| 按照人类简史上面观点的逻辑,以后大公司通过他们收集到的数据或许能让AI给出很符合我们心理的建议,但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是否还属于我们自己?
像之前说的任何东西牵扯到人,很多时候在不了解之前,我们大部分是不会接受它的。对于什么是智能,我个人认为应该分成下面四种层次:
功能——计算机有多少的计算速度、内存、硬盘空间等。
智能——智能并没有范式,随着时间一直在改变。从打败人类的象棋冠军深蓝,到最近的AlphaGo,随时间不断进行改变。
智力——创造力还有判断力,在数据不全的时候怎么去进行创造与判断。
智慧——当你知道这个是对的,但是需要别人启发。
我不担心人类会把自己的决定完全交给别人,就像大部分人都不会把自己的投资交给别人。相反,大部分人会去收集一些资料,权衡风险、征集很多的意见在做出决定。人生中的很多决定都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己也会做很多分析,(可能也会根据AI的意见)但是最终还是会自己做出决定,然后走下去。
| 作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和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工作强度和时间分配的问题?
我自己非常幸运从事科研的工作。虽然作为领导需要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不过由于时间原因,我无法像大多数科研人员一样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编程等。但是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与研究员讨论问题、给予建议、批评、反馈 ,有时候也会有争辩,更多类似这一类的事情。有时候也会参与一些创造力、新算法的讨论,这些也是令我十分感兴趣的部分。
对于科研管理,我不太认为职业经理人这个模式可以在科研团队运转。因为对于科研的工作,职业经理人可能就不太专业了。因为对相关知识其实不是特别了解(编程、创新、分析相关问题),比如说像语音、计算机视觉等专业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起到增强的作用。在研究院我们倾向于“由下往上”的科研方法,科研创新从来没有一次是由上往下的。在科学单位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激发大家的潜能、让大家自由发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 作为管理者,如何保证创新性和领先性呢?
要保证一个“求真”,在讨论技术的时候保证求真、不忽悠。我们也很高兴做出一个新技术,但是它未来能实现什么、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需要保证一个求真、求实的态度。
基于这个原则,我在院里非常鼓励大家互相之间做Project Review时提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在这种脑力激荡、最真实的想法讨论下,对于项目往下继续进行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希望基于由下往上、真实的原则下,在精益求精的状态下做得更好。
| 在人工智能这个战场,微软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着重在哪几个版块进行科研投入?未来在着重板块如何胜出?
微软和其它公司不一样的地方是微软是一家平台公司,这也是自身的历史、DNA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