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取代人类?这只是科技界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里或许有人关心,究竟哪些工作会被机器替代。工业革命时代,体力密集型的被机器替代,初敏指出:“人工智能时代,首先被替代的应该是人力密集型的,其次则是部分脑力密集型的。” 方广表示,只要是在数据密集型、计算密集型这些有个例可寻的领域,机器都是可以超过人类的。

人工智能的威胁不是来自于那个被赋予所谓智能的机器,而是来自造这个机器的人

有不少名人做出人工智能会导致人类灭亡的言论,他们用意到底是什么?三位老师一个共同的认识是:人工智能的威胁不是来自于那个被赋予所谓智能的机器,而是来自造这个机器的人。

山景表示,任何一个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双刃剑,它都可能有反作用。比如说,有人把恶意的代码给串进去,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机器,也可能对人造成一个巨大的伤害。所以,就像今天的杀毒软件一样,将来对人工智能也会出现类似的诉求。

在某方面,超越人类极限的技术并无过错,就好像搜索,就是很大的超越,去图书馆翻书,一个人一年能看度搜好书?能查到多少资料?“技术的本质还是给人带来便利。由于机器没有自主意识,所谓的威胁是背后的人在做坏事或者是有人在教机器做坏事的逻辑,而不是机器自己在做坏事。”初敏说,不需要担心这个,至少在能看的见的时间里不用操心这件事情。

如果谈如何防范的话,三位专家给了以下建议:

1.逻辑代码上少一些Bug。

2.用法律约束人工智能背后的人。

自发的情感智能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要想做到情感智能,首先要让机器理解人的情感世界。但人的大脑有百亿量级的神经元,每个细胞元都存在激活和非激活状态(0和1),一天的数据量大概是一百个PB。如果能通过计算的方式,展示每时每刻整个脑神经的细胞元活动图,还原我们每一个情感的状态——处在什么状态下是开心或不开心、哪几个细胞元被激活导致这样一个情绪、是因为什么诱因导致的?如果这个问题能解,至少能从认知的角度先理解我们的情感的这个通道,和它的模式是什么样的。”

只有先理解这个工作模式后,才可能有可能去造一个有情感的机器人。怎么样让一个机器有一个自发性的情感产生,山景认为:“在目前为止,我觉得还是非常难的一件事,目前只能先做好第一步,先理解情感的产生。”

他还表示,在情感理解上,今天的大数据已经可以部分做到,虽然没有把脑神经的活跃度图给展现出来,但是它能够模拟刺激数据是什么样,然后再通过表象猜深层次的,就能够实现一些情感功能,比如欣赏音乐等。“这只是在情感上去做一些可量化,然后无限逼近,但无限逼近并不代表有自发的创造性。”

初敏认为,情感智能化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让让机器本身具有情感,另外一个是让机器理解人的情感,这两个不一样。让机器去理解人的情感,这件事是可行的,但让机器有情感这件事情还是太难了。比如说所谓的陪伴机器人,陪伴机器人不是教这个机器人有情感,而是让它能抓住跟它需要陪伴对象的情感,以及这个对象在不同情感状态下,需要它来做什么,这些事情完全是可以学习到的。

未来到底是端智能,还是云智能?

现在有两种趋势,一种是云计算公司把智能往云上做,另外一种,则是创业公司把智能往端上做,比如摄像头、手机等智能设备端,那未来趋势,到底是端智能,还是云智能?

方广分析到,端智能的优势在于敏捷性,不需要语音交互,马上得到计算结果,因此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目前必须使用端,比如自动驾驶、安防等。端它的缺点则是受限于它的计算的能力,同时也不能感受到其他的端(如果能,那就是云了)。云的优势是: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又能够把这些点——各个端的这些收集起来的数据能够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这种智能有时候是超越人智能的。

方广认为,云和端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赖的:云的技术需要通过端来展现,端则是云数据的入口和出口。他指出,N年以后,也许云和端概念就没有了,当云和端之间带宽不是问题的时候,端和云将是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