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在端,智慧在云。”山景称,当局部的智能聚集在一起时,就能成为一个大智慧。比如说,抓套牌车、闯红灯的摄像灯在云端串联起来,可做的事情将会变得非常多,这就是局部的智能变成一个全局的智慧。端和云必然是连在一起的,终极境界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为一体。
初敏则从另外个角度解说云和端的关系。端和云之间,只是分工不同。有些事情因为安全和隐私需要,不适合在云上,所以只能放在端中处理,比如家中的智能音响,不能把所有声音都传到云上。
人工智能落地的条件
方广认为,人工智能落地的条件分别是:
算法;
数据;
计算平台;
用户;
商业模式;
方广称,这五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人工智能首先是建立在足够强大的算法上,但光有算法没有数据,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算法和数据外,也需要一个强大的计算平台做支撑,否则算法无法得以实现。除此之外,也需要用户有需求,才能带动技术发展,并贡献数据。同时,也需要好的商业模式,否则一切都很难长久。
过程中反馈非常重要,山景说,就像填鸭式教育,老师给你题目做,它是做错了,还是做对了,下一轮该给它什么样的题目,这个地方自反愧自适应的过程非常关键。
光有这些条件,如果不用互联网思维的话,落地可能也没那么快。初敏称指出,用互联网的思维把这五个因素串起来,迭代才能非常快。“以更快的速度使用反馈数据来更新模型,形成这样的正循环周期后,效果就会越来越好。”这位阿里iDST总监表示,哪怕就是算法不变,只要能不断的反馈数据并不断优化,过一两个月之后,它的能力也会好很多。
人工智能该怎么商业化?
谈到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初敏称,并不是人工智能有什么商业模式,而是在解决人的一些需求以及商业化中,人工智能应用的价值性更大。
从分工角度,初敏认为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群人在后面提供基础技术,再一群人落地到产品——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使用人工智能;另外一个则是宏观上的判断,它是一个很有趋势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有极大的可能性做出好结果,从而推动某些企业将这些技术储存在它的应用里。”
“一种是对现有商业流程上的效率提升,另外一种则是颠覆性的创新。”山景则把商业模式总结为这两种。前者的价值,主要是体现在增值上面,比如生产线使用人工智能以后,效率提升了、整体收益提高。后者则是一种无中生有,创造全新的机会,比如蒸汽机车代替了马车,在今天则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有可能颠覆劳动密集型的出租车行业,山景认为,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届时可能是一种商业模式的重组,卖算法,或者卖计算的时间,按照行驶的里程数来卖钱。”
在商业模式上,方广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它是不是真正的解决了人们的需要。“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有用?是解决了部分人,还是很多人的问题。”方广认为,只有把这个应用找出来,在点上发力,解决其中的技术、数据、平台、用户的问题,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商业的应用。
对人工智能领域创业者的建议
对当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方广觉得,可能还是要找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所擅长的是什么,然后再去看上面提到的那五个要素:算法、数据、用户、计算平台和商业模式,如果这些因素都具备成功可能性大很多,如果不具备某个因素,就要思考如何获得。
“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更精准的定位很重要。”初敏认为,最重要的是专注,而不要心太大,尽量利用周围有的现成的东西做你最想做的那件事。人工智能有不同的层次,做场景的,技术不一定需要自己研发,也可以利用现有技术;对于在技术领域耕耘的,一定要把技术做的有价值、有门槛,最后才能售卖技术。每个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需要准确的给自己做一个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