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使用人工智能,因为所有人都会使用人工智能,竞争优势在于用人工智能系统做什么事情,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真正实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自动可移动机器人,可能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功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体的能效是非常高的,功率只有四分之一马力,大脑的功耗也很校
追求效率的工作归于机器,不追求效率的工作归于人类
虽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自动可移动机器人有困难,我们可以制造其他类型的机器人,比如那些并不用编程,只需要观察你是怎么做一件事情的,然后就可以学会的那种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也有试错的能力,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学会并掌握技能,这些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有人担心这些机器人会夺走工人的工作。是的,机器人可以帮人们完成某些任务,任何一份工作都需要完成许多任务,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所创造的任务数量要比他们拿走的任务数量多很多。
对于那些追求生产效率的工作,机器人最合适不过,反过来说,人类对于那些追求效率的工作并不重要。不追求效率的工作也有很多,创新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不追求效率的,因为在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失败;科学工作也是不追求效率的,因为实验室的工作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不犯错误,就不可能学到东西;艺术也是不追求效率的;人际关系也是不追求效率的。
很多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都是不追求效率的,这些就是需要人适合去完成的工作,也是需要我们付出更高代价得到的东西。所以,追求效率的工作归机器人,不追求效率的工作让人去做。创造,探索,实验的工作,人可以比人工智能做得更好。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20年前输给了超级电脑“深蓝”,卡斯帕罗夫跟组织者抱怨说比赛不公平,因为IBM的深蓝把所有与它交战棋手的记录都存储在数据库里面,如果卡斯帕罗夫也能使用这样的数据库,他也能取得胜利。
卡斯帕罗夫于是就发起了一项全新的国际象棋赛事,参赛者可以以拥有人工智能数据库的人类身份参赛,参赛者也可以是人类“辅助”的人工智能。他把这个合成人工智能和人脑智能的“团队”比喻成“人头马(centour)”,一半是人工智能,一半是人脑智能。过去四年,世界上最强的棋手还是这样的“人头马”,有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系统,它比单纯的人脑智慧或者单纯的人工智能都要聪明许多,因为它的思维方式与他们都不相同。
美国军方也在利用人工智能来装备部队,让人工智能和士兵共同完成任务。未来工人工资的高低也要视他们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合作的情况而定,所以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合作关系。人与人工智能的沟通交流方式采取的也应该是对话,而非打字的方式,而互联网就是对话的途径;未来,使用互联网本身就是与人工智能系统对话。
这就是我们会看到的根本转变,人工智能将对制造业产生影响,也会影响机构和公司。没有智能的公司就没有智能的制造业,这些准备拥抱人工智能的公司需要知道自己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干什么,需要有敏锐的决策能力,需要分权管理。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建立与人工智能相适应的生产流程和企业文化。
虚拟现实带来的不是知识,是体验
我在这里想讨论的另外一个趋势就是,人类需要与产品进行更多交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少数派报告》就描绘了2050年的时候,汤姆克鲁斯所扮演的角色用各种方式,身体各个部位夸张的肢体运动与电脑的交流,抑或是手指,眼睛和面部表情细腻的姿态被智能设备,雷达所捕捉。而与电脑互动的最终途径就是进入电脑,这就是我们称为人工智能的技术。
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在1989年提出了虚拟现实的概念,通过一个头戴式眼镜打开了通向虚拟世界的大门。那时候很多人认为只要5年时间就可以实现,但其实花了25年的时间。为什么没能马上实现?因为那时候拉尼尔发明的头戴式设备,按照现在美元的币值要100万美元,这个价格根本没有办法创造消费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