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领域的总结与思考:未来将面临的五大考验

这两天,有朋友感慨道:“2016年对人工智能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或许在技术领域的感知并不明显,在商业层面的「成功」却是前所未有的。”是呀,从年初AlphaGo和李世石的围棋大战,再到一场场和人工智能有关的发布会。不管怎样,人工智能终于跳出了实验室的禁锢,成为活跃在科技领域的核心力量。

一、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

每当一个事物兴起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观点与推测,其中最受欢迎的往往是那些最大胆的;而后每增加一个论据,都会让我们对这个观点更加深信无疑。就像从Alpha Go战胜李世石后,人工智能在舆论中强势回暖,而后李彦宏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言论,也再度加强了人们对它的关注。

不仅百度,马化腾在2015年6月的演讲中也说道:人工智能是我最想做的事情。马云也在2015年5月内部信中写道:未来三十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会让无数的梦想成真。

目前国际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场, 亚马逊的Alexa、苹果的 Siri、微软的 Cortana,作为人工智能的第一块敲门砖,已经被较为广泛的使用;搜索、翻译、地图、无人车,深度学习的影子无处不在,人工智能正在重构人类的生活。

同时,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底层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所需的「能源」正在不断完善。

数据量: 2000年至今,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数据实现了量的积累,据IDC预测,2020年全球的大数据总量将为40ZB,其中有七成将会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进行存储,这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深度学习算法:多伦多大学教授Geoffrey Hinton(致力于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研究)的学生在业内知名的图像识别比赛ImageNet中利用深度学习的算法将识别错误率一举降低了10%,甚至超过了谷歌,深度学习进而名声大噪。2015年,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在该项比赛中夺冠,将系统错误率降低至3.57%,已经超过了人眼。

高性能计算:GPU响应速度快、对能源需求低,可以平行处理大量琐碎信息,并在高速状态下分析海量数据,有效满足人工智能发展的需求。

基础设施成本:云计算的普及和GPU的广泛使用,极大提升了运算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IDC报告显示,数据基础设施成本正在迅速下降,从2010年的每单位9美元下降到了2015年的0.2美元。

与此同时,巨头和创业公司也相继投入资源和成本进行商业化探索,但技术本身尚有足够大的成长空间,当前仍处于早期阶段。

二、人工智能带来的机会

我们看到,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层面:

基础层:关注人工智能基础支撑硬件或数据平台基础;

技术层:包括有关机器识别与深度学习的算法和技术设计;

应用层:包括通用应用和行业垂直应用等。

图片来源:易观智库

在极客帮创投创始合伙人蒋涛看来,大公司在这三个层面赢家通吃,而小公司只能依靠单点突破,以及在传统行业优势上进行突围。

大公司(100亿市值以上)的主战场在于争夺未来人工智能的制高点,这分为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争夺未来人工智能的入口,包括家居的入口、汽车的入口等等,这些未来的入口扮演着比较重要的交互作用,例如Google的语音交互,百度的百度大脑。

第二个方向是生态系统的竞争,入口很容易切换,那么就要通过生态提高切换成本,通过开源技术,通过推荐算法,当然也要依靠于物联网的延伸与发展。而像京东、当当这类的大公司,他们最大的竞争力在物流和海量的数据上,所以在技术上可以购买,但并不那么着急。

小公司的主战场在垂直领域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的浪潮来改进尚未完成移动化的行业。例如金融行业,它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市场规模、空间应该会比移动时代更加广大;例如企业级的服务,现在在国内处在非常落后的状态。蒋涛说:“相对来说容易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剩下的事情都是硬骨头,但我相信还会有跑出来大的公司,当然有数据的公司会更容易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