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封面
感谢马化腾、杨元庆、李开复、雷军、贾跃亭等亲笔做序。大家的厚爱,使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有了动因。
然而我们深知,《黑科技》只是承载了某个时点、某种视点、某种期待、某个使命。当然,这里的时点和视点,不会是瞬间的,不会是游移的,不会是小我的,而是必然长期聚焦在这个时代的地平线。众人目光远处,是浮现中的科技潮,技术驱动的创新浪潮,新一轮创新周期的纷纷繁繁。如果说此前农业、工业、信息革命只是生产力的跃升,那么这一次,将会是人,乃至这个星球的改变,一切戚戚相关。而且这一次,浪潮之下的创新暗流,远比浪潮之巅的“已知”更为重要。面向未知的认知、来自未来的“暗”示,是黑科技之“黑”的另一重含义,而这一点,也是开复等在序言中不约而同屡屡提到“认知”问题的原因。
在业者的已知里,相对而言,以计算机为主要表征的信息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是第一浪,是为 IT; 互联网 (Internet) 是第二浪,喜欢大词的业者将这个阶段称之为信息革命之网络革命;而现如今,正在到来的是智慧科技 (Intelligent Technology) 这一浪,这一浪是新 IT,不是 IT。
连接依然是最能产生效率红利的部分,但连接不再是边际效益、外部性、增量、赋能最显著的价值之钥,即使在物联网 (IoT) 领域未来也是如此,三位一体的传感、数据、智能才是未来。这种背景下,互联网+虽然红利十足,但实质上有可能导致一场战略性跑偏。至于移动互联网、智能互联网等,只是插曲或新阶段到来前的短暂序曲。站在互联网中心论的角度看,中国已经迎头赶上甚至已然超越,甚至是挑战旧世界的那个新世界,但是站在智慧科技的角度看,互联网才是旧世界,中国是旧世界里的庞然大物,但旧世界与新世界的时差、代差、落差已然赫然存在。有个报告说根据发表的论文和引用数量, 从近两年开始中国、 华人已经处于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先地位, 占据半壁江山。并称连白宫报告都对此感到 “eclipsed” , 可是 AI不是发 paper, 从FutureLabsFL未来实验室的AI技术地图来看, 结论甚至完全相反。不过, 国家、 地域、 产业之争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未来星球的创新生态与技术变迁。
新世界的变化正在9个” 维度” 发生, 可以透过9度理论 (今次不展开) 观察未来:能量密度、数据密度、连接密度、感知尺度、 网络尺度、材料尺度、计算速度、移动速度、融合速度。9度渐进、突变甚至跃迁,正在让世界从解构走向重构,从奔腾走向沸腾,技术使得创新边界打破,新物种的催生变得像代码编程一样快,创新本身的特性、形态和规律也变得不同以往。而贯穿 一切、赋能一切、驱动一切、智慧一切的,是智能 (Intelligence)。不过,智慧科技远不止是智能,智能也不止是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是新世界的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核心,但只是新世界的其中一个部分。
微分一切,流化一切,重构一切,感知一切,连接一切,智能一切。此时此刻,我们的确站在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一个生态和另一个生态的分水岭上。
像是一场复杂而又绚丽的化学反应, 创新大爆炸的技术进化图景已经跃然眼前。AI 方向, 开源开放、 AI芯片、 云端并进……令到业者不仅看到 AI的引擎化, 更看到 AI 和数据、 传感一起, 已然成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GPU让CPU黯然失色,人工智能芯片又让 GPU 相形失色,而纯算法系统以及以云端为基的端侧智能又让GPU变得不那么被高度依赖,业态就这样快速迭代......存储、计算、网络、连接尽管还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且未来长期长势依然强劲,但是在基础架构中的位置不再醒目,它们从显性开始变得隐性了,就像Telcom变得不再重要,它们一一被"OTT"了。IT是对CT的OTT,internet是对IT的OTT,新IT是对internet的OTT,一如云是对计算的OTT,智能是对云和大数据的OTT。那么,什么会是对智能的OTT?答案是智慧,迄今为止AI还只是智能而不是智慧,智能走向智慧的过程,不是狭义的AI自己能够完成的。并且,当AI无所不在的时候,AI也就不再是显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