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评:从Master肆虐人类看AI还会“淘汰”哪些人

我们可以简单认为美国企业将工厂搬迁至中国、墨西哥等地是变相地“剥夺了”美国工人的工作机会,但仔细想想,美国并非完全没有汽车制造厂——丰田在美国一共有6个生产厂,通用和福特都分别在美仍保留有几十家工厂,新起之秀特斯拉更是在内华达州建了一个所谓的“超级工厂”……可是,美国蓝领们还是找不到工作。原因?看看特斯拉“超级工厂”的图片和相关报道就知道了。

(图2:不用怀疑你的眼睛,“超级工厂”里没有人类……)

“自动化”、“智能化”只是AI的前奏

尽管,John

Hopcroft谈的是“自动化”对美国蓝领工人的冲击,而“自动化”也并不等于“人工智能”,不过当后者的影响真正蔓延开来时,那影响绝对不只是“革”了蓝领工人的命。

当前AI炒作确实存在“过热”和“泡沫”的可能,让很多人误以为“AI时代已经来临”。其实说这话还是有些为时尚早。

当前的AI并没有脱离将现实世界的现象量化,然后从数字中寻找规律,最后进行逻辑判断得到结论的一个过程。小编在去年AlphaGo首展锋芒时曾发表过一篇《易评》并粗略描述过。

并不是所有真实世界的现象都能够被量化的,至少现阶段还不可以。所以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依赖人的灵感、情感、直觉以及创意来支撑的,基本上(未来20年里?长了不敢说)是安全的,不会受到AI的直接冲击,具体一点的例子包括:设计师、画家、作家、决策者、科学家、某些工程师等等(其实还是很多的,列不完)。

那些越规范、越按照标准化步骤重复进行操作的工作,譬如流水线、仓库管理等,则越容易被机器人和AI替代,很多时候甚至还用不到AI。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流水线工人会率先成为“失业重灾区”,而美国将一定早于发展中国家优先受到AI冲击的原因(事物有两面,被冲击也意味着有产业转型等好的影响)——发达国家一般制度比较完善,甚至死板,“一二三四”规定得很严密,可越是这样就越容易用程序和AI来替代,相比之下,我们的国情和我们的“人情文化”……什么都能将就一点,用“小聪明”来“灵活”解决,虽说某些时候达到目的的效率提升了,但指望AI很快学会这种技巧就实在难为了。

换句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AI对于中国的冲击势必要比对美国的冲击来得晚,当然也要看具体的行业和领域。基本上,如果工作是一板一眼照规章制度反反复复的,就应该提早准备,而不是心存侥幸看待AI在国内的发展笑话——小编知道有些人总觉得中国科技的发展落后,且脱离不了“借鉴”的老毛玻但不得不说,AI归根结底就是软件编程能力和数学能力,而这些还真“不幸”都是华夏民族后裔的强项。

有的工作,看似不可能被AI取代,譬如财经分析师和普通码农等(其实媒体小编也算一个),但其实只是暂时的。好比十年前我们不会想到AlphaGo能战胜李世石一样,十年后随着代码的积累(AI真的需要海量样本进行训练)以及芯片性能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对“更大数据”的分析,将难保“你我”不会被取代。

既然当年自动化席卷制造业时未曾给工人们留情面,因此指望在AI大肆推广时能侥幸保住必然会被时代淘汰的饭碗,也是不现实的。在AI汰换一些岗位的同时,另一些新的岗位自然也会产生,所以提早做准备(死盯美国就业市场的变化是一个方法),努力改变自己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本文主观性陈述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不代表科技立场)

登陆|注册欢迎登陆本站,认识更多朋友,获得更多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