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李彦宏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捡牛粪、抹污泥、剥牛皮,极尽另类,但人们的目光仍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身后那个麻烦缠身同样在“荒野求生”的百度。
许多迹象表明,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下了相当大的赌注。尤其引起医疗行业极大关注的是,百度于近期裁撤了医疗事业部。外界的解读“众说纷纭”,但李彦宏在新年内部信中清楚的阐明,百度相信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能够有所作为”。很明显,百度依旧热衷医疗,但押宝人工智能。
已经发布百度医疗大脑,则是其在医疗人工智能上有所作为的重要基矗百度医疗大脑主要由成立了两年多的百度大数据实验室“折腾”出来。百度大数据实验室高级总监范伟在不同场合都曾谈到,国家医改正在力推的分级诊疗是百度医疗大脑所瞄准的关键应用场景。
分级诊疗政策希望将“小病”患者留在基层,甚至通过“健康守门人”减少人们生病,以此来解决看病难、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医疗经济社会负担持续增加的问题,并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的着眼点完成从治疗疾病到保持健康的转变。但实现这个转型面临的最大困境,是能够担当健康守门人的全科医生不仅技术能力薄弱,而且非常短缺。
这个空缺被百度视为可有作为的机会。“如果说我们的智能问诊的系统能够达到一个医生职业的平均水平的话,那就完全可以先通过一个智能的系统,起码是辅助这些医生做一些判断,真的是到大病的时候才到医院,到更具有规模的医院去。”李彦宏平铺直叙讲出了一个最令人憧憬的未来。
但百度这条路也许充满了比荒野更多的荆棘。至少马化腾、杨元庆都曾反驳过李彦宏,人工智能仍然为时尚早;面对裁撤了医疗事业部的百度,人们依然窃窃私语,它依旧做着医疗广告的生意;医疗行业的封闭和高质量医疗数据的稀缺,本身就让医疗人工智能起步艰难且成本高昂。
在BAT前一波冲击医疗整体受挫之后,百度的这次转身真的能够华丽起来吗?
解析百度医疗大脑
百度医疗大脑是百度人工智能计划的第一个落地产品,于2016年10月份正式亮相。
目前,百度医疗大脑的设计思路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toC,模拟医生问诊流程,通过与用户的多轮交流,依据用户的症状,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经过反复验证之后给出相应的建议;一个是toB,在患者就诊过程中收集、汇总、分类、整理病人的症状描述,提醒医生更多可能性,辅助基层医生完成问诊。
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帮助其解决简单、常规的健康问题,而为医生提供的服务则可以帮助其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基层医生来说,百度医疗大脑还可以向他们提示相关的风险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范伟曾谈到。
但这个看似普通的过程,需要解决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医疗数据——李彦宏曾说过,百度大脑大致具有三四岁孩童的水平,那么获取医疗数据其实就是相当于“早教”的投入。“目前我们采用的数据主要是医学教科书、权威的医学文献等。”范伟此前曾对媒体表示,深度学习的关键就是要找到数据之间的关系。具体到医学中,就是通过循证分析,找到症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此外,范伟还表示,他们也在考虑在深度学习的数据中加入电子病历。
理解患者——患者对疾病症状的表述,可能与专业的医学表述之间相距甚远;而且同一个口语症状表述在不同的情景或不同患者身上,都可能含义不同。而且,有些重要信息,患者未必能够想得到。这些都需要机器在与人的交互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挖掘患者所提供的信息。这方面百度的优势是拥有搜索这个入口,每天要响应超过60亿次搜索请求,可以“聆听”大量患者的非医学语言。
范伟曾经谈到,除了注重诊疗结果,百度希望能够提供类似医生问诊的人机对话体验。理解用户的语义对实现这一点就显得非常重要。百度大数据实验室采用符合神经网络来拼接识别来自用户的信息,而目前的精度已经可以达到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