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讲述了这个城市荒无人烟的原因:少年的父亲曾是这个城市的主人,也是雇佣数以万计的工人的企业主。他获得了一种功能强大的新机器,不是顶一个而是顶一百个工人的劳动。于是他果断在工厂里推广新机器,并且大量裁减工人。每一百个工人中,只留一个工人管机器,其余的九十九个都辞掉。这样一来,机器越多,失业就越严重,城市里饿死的人也一天比一天多。
最后所有的活儿都由机器包了,城市居民就陷入了失业、贫困,以至饿死。终于有一天发生了大饥荒,市场里有的是东西,但人们没钱买——几天之内就饿死了上万人。许多人因为造反被杀掉,其余的都离开这城市逃荒去了。最后全城就只剩下少年和他的父母。结果少年的父亲在绝望中自杀了——利润不是从机器那里得来的,而是从人的身上赚来的;没有人消费,他就再也没有利润了。
这则深刻的寓言,其实预言了资本逻辑之下人工智能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由资本逻辑支配的企业都试图极力压缩人力成本、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10]。有助于尽量少雇人的人工智能,恰恰是实现上述目的不可多得的利器。然而,企业盈利依赖于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则建立在劳动收入的基础上。换个角度来看,企业的人力成本支出其实就是员工的劳动收入。如果所有企业都将人力成本压缩到极致,全社会劳动收入的总量就会减少,进而导致消费不振,使企业难以盈利。难以盈利的企业希望依靠裁员来摆脱困境,而失业人口的增加使得全社会劳动收入的总量进一步减少、消费进一步萎缩、企业更难盈利——这种恶性循环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如列宁所说[11]:使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增加的技术进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却使得社会不平等加剧、贫富更加悬殊;使越来越多的劳动群众的生活缺乏保障,使失业和各种苦难加剧。
客观地说,由于二战之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但哪怕是社会中下层群众也还吃得上饭,所以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属于“相对贫困化”的范畴。然而,人工智能极有可能在迅速消灭低端就业岗位之后推高失业率,使得社会中下层群众的生活“今不如昔”、甚至“朝不保夕”,由此造就极为可怕的“绝对贫困化”。
从历史上看,大量群众的绝对贫困化是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我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的土壤都是农民阶级的绝对贫困化。1929-1933年间的大萧条造就了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使得纳粹党得以凭借民粹主张上台执政。人工智能对社会制度产生的冲击可能不亚于大萧条:人工智能不仅可能使发达国家的社会中下层群众面临绝对贫困化,还会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丧失人力成本低的优势,由此最终摧毁发展中国家的低端制造业。如此一来,发展中国家缺少教育的、数量巨大的人口恐将沦为对发达国家毫无意义的“垃圾人口”,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终将陷入空前的大危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制造出的巨大生产力,会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放大到极致。铆足了劲研发人工智能的谷歌、特斯拉等科技企业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研发成果会成为导致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崩溃的定时炸弹。而在人工智能带来的大危机、大崩溃过后,人类终将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建立更为进步的社会制度来延续文明,这便是列宁指出的道路——由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更为进步的社会制度下,人工智能才会为人们带来普遍的福利。新型社会制度的进步性将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否定以资本作为社会经济权利中心的资本逻辑,消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初次分配方式,全面推行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导致资本积累速度远高于工资增长速度,无时不刻不在造就贫富两级分化,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已详细阐述这种规律。唯有按劳分配才能保障劳动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破解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这对导致经济危机的矛盾。
2. 国家向社会公众提供全面免费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国家将有序引导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公民个人不需要为获取新的劳动技能支付额外的成本,这样才能避免群众因为无法获取劳动技能而难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