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投调查:创业者商业困境,投资人风口焦灼

学术和技术背景是人工智能创业者的强壁垒,也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短板:创业者往往缺少对商业层面的重视,不太会发掘应用场景。而投资人尽管不一定有多懂,但也害怕错过这个风口,甚至怕被LP质疑。

在姚颂决定创业时,“人工智能”在中国还不是一个很热的词。他用“谈得挺惨的”来形容团队从2015年12月份开始的那次天使轮融资。

“天使轮融资谈了两个月,都没有任何进展,当时挺沮丧的。”姚颂回忆说,当时团队虽然技术比较好,但投资人并不容易理解。团队创业方向也比较偏硬件,而不是人脸识别这种算法,没办法向人展示项目有多酷。另外,几个合伙人都是技术出身,不太会讲故事,大家对商业发展也没那么多信心。

直到后来在美国一次学术会议的机会,姚颂见到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林仁俊,事情才峰回路转。“他理解我们所做事情的意义,不聊财务模型,而是跟我们畅谈了近三个小时的世界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变迁,推算这个时间点应该有这样一件事情。双方也比较投缘,就很快敲定了投资计划。”姚颂说。随后高榕资本加入,与金沙江创投共同投资500万美元。

这家公司就是深鉴科技,一家深度学习硬件领域的创业公司,正式成立于2016年3月。

也是在2016年3月,基于深度学习原理的谷歌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打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人工智能概念由此成为热谈,这一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开始增多。而创新工尝联想之星等多家机构,都把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布局的赛道之一。

借此东风,深鉴科技后来在A轮融资时,拿到十几家机构的投资意向。姚颂透露,公司最终选择了两家战略投资方和两家财务投资方,在今年1月完成了融资。

今年两会,“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业界备受鼓舞者称,如果说2016年是“人工智能元年”,那么2017年将极有可能是“人工智能应用元年”。但记者调查发现,在行业新风口仍然存在创业者应用发掘不明确、技术同质化、投资人跟风热炒等现象。

学术与技术创业

姚颂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他在大一下学期就进入了汪玉实验室,从事三维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汪玉是姚颂的导师,也是深鉴科技的联合创始人。他在清华大学从本科念到博士,后成为电子工程系长聘副教授。

据了解,汪玉在“硬件加速”领域已研究近十年,但此前并没有发现有明确商业前景的应用方向。在2012年底ImageNet的图像识别大赛上,一家做深度学习的团队获得了冠军。汪玉实验室认为这件事可以一试,就从2013年开始从事深度学习硬件方面的研究。当研究出现一些可以应用的方案后,团队便决定开始创业。

根据姚颂的介绍,深鉴科技做的是针对深度学习应用的处理器,主要应用于安防监控和云计算等行业。公司以B2B2C的模式发展,先将产品卖给公司客户,再由客户打包整体产品卖给用户,这个通路目前还在打通过程中。

与深鉴科技一样专注深度学习的创业公司还有,中科院背景的寒武纪和原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负责人余凯创立的地平线机器人等。

“三者其实是三条不同的技术路径,地平线更侧重于垂直领域,他们会提供从算法到芯片再到自动驾驶的整套系统性解决方案。寒武纪做了很多通用型的人工智能芯片,我们有自己的核心模组、压缩算法、编译和芯片设计,但目前还不会直接做用户端的系统。”姚颂说。

在交谈过程中,姚颂仍习惯性的称余凯、汪玉为“老师”。其实,创始人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是这波人工智能创业大潮很明显的特征。图像识别、语音识别领域的头部公司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科大讯飞、思必驰等,也体现出这一特点。

切换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细分场景也是如此:汇医慧影的CEO柴象飞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曾在全球顶尖机构从事多年医学影像科研工作。2015年3月,他回国联合几位有行业经验的同学,成立了智慧影像云平台汇医慧影,这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