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们狂热追捧人工智能时,想过背后的高职生吗

不过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乐观相信,5 年后就不再需要这么多人力,无监督学习、小样本或者自动生成数据会发挥更大作用。

可那些倾注人们心血标记而成、精巧如艺术品的标注图片,5 年后的计算机,真的不再需要它们了吗?

在知乎「大公司里面有人专门负责标注数据吗?」问题下,共有 21 个回答。来自大公司的回答者们表示曾「发动全部门人对几万张图进行人肉打标」,或是将工作「安排在人力成本比较低的分公司」。小公司们则将数据「交给隔壁全是女性的部门标」,或是「省钱就自己人标了」。除此之外,交给外包公司是频率最高的选项。

从招聘网站发布的职位需求也可略窥一二。在智联招聘中键入「数据标注」,可以找到 60 个直接相关职位。在拉勾网则能找到近 400 个——管理外包团队等相关职位也被算入其中。以兼职为主题的豆瓣小组和百度贴吧,也从满屏的写软文、写小说、写评论,开始夹杂数据标注的兼职招募。

看起来,在人工智能行业火热、大量创业公司涌现的当下,数据标注是一门不错的好生意。

2009 年,张彤禾曾在《打工女孩》中描述过一群背井离乡,来到东莞独自打拼的女孩。她们刚刚十八九岁,甚至尚未成年,便离开学校在工厂里不分昼夜的工作。流水线上的女工,既不了解自己正在生产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工作「秋西」(QC)就是「质量检测」。不论工作还是生存环境都相当恶劣,晚上去小吃街就算改善生活,往往也缺乏精神娱乐。

但与印象中打工者的刻板形象不同,她们既不短视,也不压抑。她们不在乎 15 个人共用一个房间,50 个人共用一个洗手间。占据她们头脑的是,多久才能存够买房子的钱?该如何晋升或者干脆跳到更有前景的岗位?所剩无几的周末,是该学习计算机、英语还是别的什么?

与马克思那份工人与生产物分离后,失去了满足和快乐的「资本主义的悲哀」不同,「分离」改变的不一定是她们的社会地位,而是她们的思想。花费时间制造的东西并不能代表制造者本身,赚来的钱花在了哪儿、让她们学会了什么技能、如何改变了她们,才更加重要。

「我们手上的 iPod、脚上的 Nike、肩上的 Coach,无形中改变了数百万人的工作、婚姻、生活和思想。」

也许数据标注同样如此。在探讨这个行业存在的合理性与是否能长久发展之前,能带给从业者的改变就已足够振奋人心。

但我们仍不能忘记这些人的付出。尽管她们面目不清,从未被人提起。

登陆|注册欢迎登陆本站,认识更多朋友,获得更多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