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好莱坞电影对人工智能的那些错误理解!

科幻小说的一个基本主旨是创造一个特定世界或一个特定情境,然后,科学地、持续地探索这个世界的可能性。然而《机器姬》则探索了这个人工智能故事中最无趣的部分。她是怎么启动的?当然,她逃走了,可那又怎样呢?它更多的是一个带着人工智能概念的电影,而不是真正的探索科幻小说。

5.高速发展

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高速发展还不太明显,但相比于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好莱坞似乎在进行超速的人工智能开发。也许这是因为好莱坞认为人工智能是创造性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科学的结果人工智能只是作为灵感的产物。在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中,我们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就看到人工智能从零到完全化,而《机器姬》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给我们提供了令人惊叹的人形机器人。有些人主张“奇点的到来”,一切人工智能技术都在两周内发生了改变。这被称为奇点,因为它有一个黑洞的视界,没有人能从外面探知究竟发生了什么。如果一切都能够自我复制,从而使人工智能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开发出功能更为强大的智能,那么我们就无法预测会发生什么。也许世界会在我们突破了一个界限之后启动真正的人工智能,但我们完全不知道这个界限在哪里。

6.人工智能并不意味着暴行

Fritz Lang执导的1927年经典电影《大都市》中的暴乱机器人 Maria,到阿诺施瓦辛格在《终结者》中扮演的机器人终结者,再到《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好莱坞充满了关于人工智能的邪恶故事。但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可能更多地源自我们对人类退化的恐惧,而不是对人工智能本身的逻辑恐惧。除非我们专门开发人工智能来伤害人类,而目前对这种事情有一些相当严格的制约和平衡。

人工智能的唯一真正威胁来自于工作岗位或许被取代,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在特定信息收集或模式识别任务上的表现可能不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影响就业。这是你可以期许的事实。但人工智能是否会被用来推动我们走向后匮乏经济社会,或者带来更根深蒂固的收入不平等,还有待观察。如果你想寻找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好阅读,那就去看看奥巴马总统的白宫报告,相关内容涉及到如何应对未来人工智能未来,这是一个非常客观,非常清晰的书面报告,深刻阐释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的潜在影响。我们已经看到了敌人,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机器。

7.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图灵测试

Ridley Scott执导的1982年影片《银翼杀手》是基于经典的菲利普克迪克短篇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改变而成。这部电影将图灵测试用“Voight-Kampff”机器带给了公众。但是,人工智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图灵测试”后者最初是一种衡量机器人是否能通过自然语言对话测试,来显示机器已经达到与人类难以分辨的行为指标。通过图灵测试对人工智能来说无疑是一个有趣的挑战,但它实际上并不是人工智能的目标。

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是创建能够感知环境并成功实现特定目标的程序。在很多情况下,这个目标不仅仅是通过人类测试的目标。人工智能更有可能的发展目标是帮助人类,而不是模仿。

8.人工智能是突如其来

我们要清楚人工智能不是狼来了的故事。它已经来了。好莱坞可能把人工智能描绘成过于尖端的东西,那是因为好莱坞仅仅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的一个特定范畴。这些人工智能是《机器管家》里的类人机器,是诸如《异形》或《太阳浩劫》中太空飞船上虚无缥缈的声音,它们共同代表着一种通用的人工智能。而今天我们的人工智能是专门从事某些任务的,比如识别图像、下棋或评估保险索赔。

9.人工智能不等于人类智慧

Spike Jonze 执导的2013年奥斯卡提名电影《她》探索了一个男人和“Sam”之间的浪漫关系,而Sam是具备人工智能的电脑操作系统。凭借其演绎、创作和推理能力,Sam简直是一个高智商、有能力的人类化身。再加上她能感知情感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除了肉体,她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人类。电影《她》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成功的人工智能不仅与人类的智能难以区分,它还将超越人类的智慧(思维更快、更为睿智)。当我们拟人化智力时,我们常常赋予它我们熟悉的属性情感、意识、自我、良心,甚至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但是人类的智慧并不是唯一的智能,但毫无疑问我们所开发的智能系统将会以人类的方式思考、感知或行动。想象一下,谷歌DeepMind的AlphaGo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