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企业估值比美国贵四倍,应届博士年薪50万

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吸引人才”的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选择业内颇具号召力的大牛,对于后续吸引其他优秀人才进入公司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挖掘顶尖人才的工作并不好做,“中美之间固有的薪资差异,尤其是所谓的‘FLAG’(Facebook、LinkedIn、Apple、Google)为代表的公司股票、期权都给得非常到位,吸引人才回来并不容易。”周伟表示,“挖掘人才的周期也往往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功夫。”

这也对猎头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与以往大多数猎头通过LinkedIn等渠道和目标对象电话沟通以外,猎头们必须了解各个大牛的学术背景、在哪个Lab工作过,发表过哪些论文、学术研究侧重点,而对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差别、产品方向、行业覆盖的差异也需要了如指掌,从而让自己真正进入“圈子”。

为了了解无人车行业AlexRen在两个月内找到了近40个行业专家,每次进行一个多小时交流学习,相互印证技术要点和企业间的生态关系。除此之外团队内部每个月都会有一位猎头进行学习成果分享,寻找行业专家进行内部讲座。

2018硅谷回流年

中国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海量的数据对于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不容忽视。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系读博的林晖毕业后进入Google美国总部担任研究科学家,2012年决定回国创业,在他看来“中国有大量面向C端的数据可以帮助产品迭代,把既有的技术做到更牛,同时人口红利对于找人标记数据也有明显优势,这些对于科研人员的研发有很大吸引力,也是美国所无法提供的”。

无独有偶码隆科技CTO、联合创始人MattScott曾担任美国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发主管,作为美国人他最终选择在中国创业。“数据之外,中国对于人工智能创业的资金和政府支持力度是无法比拟的,从国家层面到地方,都有非常明确的人工智能规划,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未来在中国。”码隆科技黄鼎隆博士告诉第一财经。

在中国人工智能被提上国家议程,也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第二大吸金地,仅次于美国。根据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7》数据,2000~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融资规模累计达27.6亿美元。其中2014~2016年三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三年里人工智能融资规模占总数的93.59%,投资频次占总数的87.22%,远高于以色列和印度。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对高级技术人才的争抢,以及Facebook、Google等海外互联网公司中国员工回国成功创业的示范效应,加之Pinterest以及Uber等硅谷公司第一批中国员工四年期权、股票授予期满,硅谷内部再次盛传明年这两家公司的上市预期,IDG资本认为2018年将是硅谷技术人才的回流年。

中国AI企业估值更高

招人难,但如何留住人才,将学术研究、工程能力转化为商业价值更需要磨合过程。对于这些学术大牛而言,钱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所做事情的认可。“很多AI人才会有明显的倾向性,考虑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技术应用细分领域,例如一位美团候选人明确表示希望进入教育领域。”周伟提及。

AlexRen也表示当下不少中国公司招聘硅谷人才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对美国的人才架构和文化不够了解,姿态傲慢。另一个则是盲目相信硅谷人才,尤其是对于硅谷传统大公司人才的盲信,这些人的高管身份究竟是个人能力还是平台原因所致,对他们的擅长领域、优势所在并不了解。

人才和企业的磨合也是猎头会在后期长期关注的问题,在周伟的印象里的确存在磨合之后一拍两散的情况。一些人以职业经理人的状态进入公司,但老板想要发展的方向自己并不认可,始终进入不到核心项目,也有不少CEO心态浮躁,招到人才后急于立刻看到产出,最终分道扬镳。

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对人才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人才成本林晖坦言自己比较保守,“作为企业更希望技术在产品中产生商业价值,迭代更快,而要留住人才关键在于将目标定清楚,公司管理层必须想清楚技术上的规划和方向,再拆解为具体的目标任务,具体到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