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云计算的发展,数据中心建设模式也处于巨大的转变过程中。传统的数据中心已接近饱和,严重受限于空间、电力、IT维护人员等有限的资源,并且缺乏弹性,无法应对企业未来业务的快速发展及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云计算的出现为构建数据中心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模式,成为提高数据中心效率、处理能力及灵活性的有效途径。
然而,新一代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也为企业IT部门带来了诸多挑战。相比传统的数据中心,云计算数据中心承载更多的业务及应用,并将资源整合到统一的计算环境之中,形成动态资源池,为企业各部门甚至企业外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为满足以上需求,云计算数据中心基础架构通常会由数以万计甚至更多的计算节点及存储节点构成,组成具备高性能、高并行度、高可靠、高吞吐量的大规模分布式并行集群,从而导致服务器和存储的数量大幅攀升,且服务器位居主要地位。
如何实现服务器的快速和有效部署、高效管理、便捷维护、同时又能保证数据安全性及业务连续性成为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企业管理者们关心的问题。此外,从数据中心投入角度看,空间、电力、人力占总成本的比例逐年提高,已成为运营的关键指标,同时绿色、节能是低碳经济下的国家策略,因此构建云计算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必须基于高密度、低能耗、高效率、易管理维护以及低成本的产品及解决方案,这也充分体现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特征。
传统通用机架式服务器虽然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中,也在不断进步,但还是存在先天限制,并非云计算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最佳选择。节点之间无法共享电源、背板、机箱等组件,造成资源浪费及能耗提高;单机单节点制约计算密度提升,浪费机架空间;非必需的内部组件及I/O端口不仅增加购置成本,也无端消耗多余的电力;非模块化设计增加了后期维护的难度及成本;缺乏数据中心级别的管理平台也不能适应云计算数据中心的需求。而刀片式服务器,虽然具备高密度、低能耗等特点,但是高昂的成本以及封闭的技术平台,也限制了其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大规模部署及应用。
面对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诸多苛刻要求,新一代云服务器应运而生,通过采用诸如共享组件、模块化设计、多种冗余、无线缆设计、高能效比电源以及智能节能等创新技术,在单个机箱内集成了多个物理计算节点,具有“四高三低”即高性能、高密度、高可靠性、高可定制、低碳、低成本、低能耗这7大特征,专为云计算数据中心而优化。北京天地超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云”)所研发生产的SC-R6000系列服务器即为云服务器的杰出代表,而其中的主力产品SC-R6240更是经典之作。
SC-R6240采用超密集型2U共享基础架构,支持多达4个独立服务器节点,采用英特尔5500/5520芯片组,全面支持至强5500、5600系列处理器,专门满足带宽密集型应用(包括通信和存储)的高性能需求,为持续升级预留了充足空间。增强型RAID控制器集成高速缓存,第二代SAS(6Gb/s速率),大容量盘位存储能力及SSD ready存储,为I/O扩容进行前期铺垫。Intel 82576网卡通过降低与改善I/O性能开销和吞吐量,为虚拟化应用已准备就绪。具备容量大、性能高和灵活的优点,并且其封装技术在确保每节点平滑抽取的同时,也保证了节点与箱体的紧密结合,以避免运输及移动过程中造成的物理损伤。主体结构采用独立计算架构设计,计算节点与前控制板采用支持热插拔技术的独特接口,通过对故障节点拔出进行更换不会影响其他节点工作。
计算节点采用无线缆技术(cable-less)通过具有独特创新设计的高速PCIE侧板转接技术与前面板相连接,通过前面板与磁盘形成独立供电结构,且支持采用整机模块化全冗余设计,支持电源模块和硬盘的热插拔,保障短时间内对故障部件进行不停机快速更换。同时支持通过2.5寸盘位使单个计算单元具有更多存储单元,以保证输入冗余。方便维护且不会影响其他节点正常工作,降低维修风险,更加便于在超大规模的云数据中心部署与维护。
节点内置IPMI 2.0管理接口,为服务器系统的大规模部署和远程分布式应用提供便捷的管理能力,并允许从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安装、配置和控制远端服务器;同时仅极低网络带宽需求,可以消除服务器系统管理和使用地域的限制,加快反应速度;硬件级别的访问及控制,与操作系统无关,提供完全的兼容性;更可结合超云DCM绿色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中心范围内的设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