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守为攻 英特尔至强D全面交锋64位ARM

  细心的读者应该还记得在《论“互联网+”时代下的关键业务新常态》一文中对于关键业务外延的论述,就是如今的关键业务已扩展至了从前端(Web端)到后端(数据中心端)的全业务平台,只关注传统关键业务,为其上最好的设备的方式已不可取,用户需要关注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结合前文所讲,不难发现,至强D已经为这种业务需求的变化做好了准备,相比上一代产品,性能、RAS特性等均实现了大幅增强。那至强D相比64位ARM的表现又如何呢?首先我们看看二者在性能层面的表现。

  比拼64位ARM,性能如何?

  按照惯例,既然是芯片级的较量,我们还是先看看双方在性能方面的比拼。当然,与关键业务对性能的要求不同,数据中心边缘应用并不是一味要求性能高,而是更追求每瓦的性能高低,这是因为数据中心边缘所部署的设备数量要远大于关键业务系统,比如像BAT之类的互联网厂商的Web接入系统的服务器规模一般都在几万台,哪怕节省1%的电量,最终节约的都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

  前文讲过,在至强D发布之前,C2000系列与64位ARM之间就产品层面的较量大致处于犬牙交错的状态,也就是说差不多,何以为证呢?举个例子,根据AMD公布的A1100的SPEC测试成绩显示,8核心(A1100最顶尖产品)的SPECint_rate整数性能大约为80,每核心10,热设计功耗25W。凌动C2750(C2000系列最顶尖产品)的SPECint_rate整数性能是多少呢?根据英特尔官方数据,C2750的该项测试成绩为106,TDP为20瓦。可以看出二者有一定差距,但还不算太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C2750发布时间较早,在2013年9月,A1100是2014年1月发布的,二者差不多属于一代产品)。

  转守为攻 英特尔至强D全面交锋64位ARM AMD皓龙A1100 SPECint_rate整数性能测试成绩

  转守为攻 英特尔至强D全面交锋64位ARM 英特尔凌动C2750与上一代产品S1260的SPECint_rate整数性能测试成绩对比

  如果说1年多以前,A1100与C2750还勉强算势均力敌的话,那随着至强D的诞生,这一差距明显被拉大了。

  转守为攻 英特尔至强D全面交锋64位ARM 至强D与凌动C2750的动态Web性能测试对比

  根据英特尔公开的资料显示,在动态Web服务的测试中,搭载预生产的1.9GHz、8核心至强D的系统性能是搭载2.4GHz、8核心凌动C2750系统的3.4倍,相较而言有着显著的性能提高,而即便平均到每瓦性能也提升至1.7倍。要知道,最后量产的至强D主频为2.0GHz,显然这一性能提升数值还会更高。粗略计算,至强D的每瓦性能已经是A1100的2倍以上。

  以上可以说是至强D与64位ARM比较的第一个层面——性能。不用细追究,至强D的性能也远超过64位ARM。或许有人会质疑,至强D是今年新发布的产品,而A1100去年就发了,相差超过1年,这样的比较并不公平。这其中确实有一点道理,但一方面就如前文所讲,选择A1100实属无奈,其已经算是64位ARM阵营中很新的产品了;另一方面,即便是给其加一代产品,想要实现两倍多的性能提升也并非易事,这也引出了64位ARM与至强D较量的另一个层面。

  性能只是冰山一角 生态更重要

  “如今IT行业的比拼绝不只是产品之间的较量”,相信这句话大多数人是认同的。产品好只是有了一块好的敲门砖,至于能不能敲开门,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措施”。比如是否有足够多的OEM厂商、操作系统厂商、应用开发商等。

  性能方面的较量二者已见分晓,那在上述层面二者之间又是一个什么态势呢?其实也不用多说,ARM的强项在移动端,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领域,其占有绝对优势,生态自然也更丰富,但论企业级市场,其进入也不过才几年时间,较英特尔之间的差距要远大于二者在性能层面的差距。

  以OEM厂商为例,所有的服务器厂商,包括惠普、戴尔、华为、浪潮、联想、SuperMirco等都是英特尔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反观ARM,虽然惠普、戴尔、联想等都声称要推出64位ARM服务器,但除了惠普MoonShot登月计划服务器外,其它都迟迟不见动静。是这些厂商不看好这项技术吗?显然不是,那是为什么?因为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之前,即便生产出来产品也卖不出去,因为产品是要用的,不是摆放在那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