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银行网 制图/王超
金融有云端,银行想要在云端漫步轻舞的,就必须学会那纵身一跃,展翅飞翔的勇气和能力。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说,他有个亲戚问他,“金融上天是怎么回事?”笔者是惊诧不已。后来他解释说,聊了一会儿才知道,那是在问金融云,和上天不上天没啥关系。
不知道为什么,金融云会被传得那么邪乎,但金融云确实在金融科技领域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的地位一样重要。
近日,银监会亲自挂帅督导,牵头17家(有媒体称是16家)金融机构旗下公司出资成立了云服务公司的消息在媒体圈发酵。有观点认为,官方自建金融云服务的战略动作已是板上钉钉。银行业更多的金融上云预案正在加速运行。
金融云是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基础
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相比,金融云的建设显得更为务实,因为人工智能也好,大数据也罢,需要金融云来支撑,而区块链,目前能真正落地的项目几乎看不到。
但金融云不同。
金融云旨在为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IT资源和互联网运维服务。而且,金融云要做的不单单是银行业一家的事情,而是整个金融家族的事情,而且更具可操作性。
目前提供金融云服务的主要是一些互联网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金山等。这些互联网公司最初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城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
中国有大量城镇银行在IT和互联网方面较为薄弱,因此在网上支付以及和第三方支付对接的过程中会遇到包括技术、资源、人力等各种困难。在接入金融云服务后,银行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在线支付和网上银行。
2013年前后,就有渤海银行、东海银行、天津农商银行、厦门银行等多家银行通过阿里巴巴的金融云服务产品实现了网上交易支付的功能。
但金融云要做的事情远不止网络支付接口对接这些事儿,因为它还是银行业实现互联网转型,支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业务的重要基础。
上云率是怎么保证的?
金融数据和网络游戏的数据不同,金融数据大多是敏感的,而且大多数数据是纷杂且巨量堆积的,分析和挖掘起来十分困难。
但网游的数据都是实时在线读取的,玩家们的游戏习惯和操作爱好都会被数据记录,游戏策划根据这些数值,甚至是在线客服和论坛社区讨论来直接确定版本迭代方向。
两者比较之下,我们就知道,金融数据上云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这也是金融大数据价值挖掘较为核心的第一步。
银监会2016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十三五’末期,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这个60%在业内还衍生出一个行业概念——“上云率”,即,银行数据迁移至云计算的比率。但如何保证这个上云率呢?
如前文所说,不少小的金融机构并没有能力建设金融云,这60%的上云率如果仅仅靠自己,恐怕是无法完成的。所以百度、阿里、腾讯、金山等云服务产品就有了商机。
本来如果仅仅是将数据存储在互联网公司的云计算中也算是在提升上云率,但仅仅上云,并不能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互联网公司提供了开放接口,将银行数据与云平台进行互通共享,这样技能保证上云率,也能提高金融互联网产品的服务效能。
但金融数据不同于一般的信息数据,除了因为“钱”的原因,更为直接的原因在于,这些数据都高度敏感,甚至对“国家经济命脉”有着直接联系。自建金融云成为他们想干的大事情。
自己搞事情
融联易云(全称,金融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是银监会亲自挂帅督导,牵头16家金融机构旗下公司出资成立了云服务公司。从该公司官网不多的信息上看,它是想“通过搭建行业共享服务平台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信息服务。”
从公开透露的信息来看,这家公司股东包括10家银行旗下公司(含全资控股的子/孙公司、以及关联公司)、3家信托及旗下公司、1家财务公司旗下基金公司、2家金控集团子公司、一家票据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