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制造企业生产的商品不仅仅是商品,或者并不仅仅是一次交易,在交到消费者手中之后和消费者长期建立连接,不断获取各种各样的数据,通过数据进行反馈,一方面做预防性维护,减少商品可能的故障概率,同时也会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我们认为,在制造行业里跟互联网结合空间非常大,我们看智能制造有几个非常大的方面。首先是智能化工厂,这是非常复杂的,很多生产终端,包括生产的机器,他们都是采用非标准组件进行互联,或者是专业组件进行互联,和外部完全隔离,这种数据谈不上收集上来做大数据分析。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改造工厂和生产机器,把机器变成智能化,能够收集数据,那里云端结果进行自动化调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欧洲也提出了智能制造的概念,但在国内我们还是非常初级阶段,我们仅仅是把客户系统,包括ERP系统进行改造了,但怎样把IOT技术再进行改造,用IT化技术,把智能化制造变成可能。
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第二个环节,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工业制造里面很多沉淀经验,同时把经验固化上去,可以智能调整上下游产业链,做一些智能决策,同时又能够根据消费者洞察画像调整它的生产流程和生产线,同时能够把企业在商品从刚开始诞生的时候就全部数字化。比如汽车,汽车刚开始的时候就在电脑和计算机里面做了三维模型,这个模型能够做大量的互动性实验,更关键的是能够跟消费者做互动,让消费者知道我设计的汽车是不是你喜欢的,消费者也会做反馈,通过反馈调整它的设计。这种情况就是非常好的互动体验,在互动过程中,三维模型一再优化,交到客户手中的模型也可以不断反馈客户数据,进行日常维护。在企业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在数字化过程中,一定要从前端开始,从企业的生产线和业务流程里面做彻底变革,并不仅仅是只做一部分数字化。我们和一些制造企业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开始只做后端数字化,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同时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包袱,大量IT系统要改造,又没给企业带来实际效果。
所以我们认为真正数字化应该从前端开始,从组织流程和业务流程开始就想好怎么数字化,怎么把数字模型搭建起来,怎么把数字模型和物理世界进行连接。这是智能制造非常典型的一个场景。
第三个环节,面向产业互联网,以云为核心的ICT技术是我们产业互联网转型的使能器,有三方面。一个是泛在云化,现在各种各样的能力,不仅仅是存储能力、计算能力,或者说应用开发能力,或者是通信能力,我现在不需要买任何硬件,可以通过服务方式快速获取,快速在企业里面跟我的应用做结合,缩短业务上线周期。第二是这个云提供弹性的非常广阔海量的资源池,包括计算,给我的计算提供了无穷算力和存储空间,尤其人工智能时代,算力非常关键。第三是多云/混合云,在多云之间能够无缝迁移。
另一个是泛在互联,IOT终端,IOT平台,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包括分辨网络,给网络提供满足各种不同业务需求的能力,有一些业务需要低速率,或者高可靠高质量,有些需要大带宽低延迟,每种业务需求不一样。
比如共享单车,上传比速非常小,但要保证传输,还有视频应用,还有VR/AR应用,网络通过分辨技术,通过智能调度管理,很好的匹配不同技术。
三是泛在智能,以后的智能一定是分布式的,从云端到管侧,到边缘计算,以及到终端,完全是分布式的智能,而且每个智能可以相互协同起来,构建广泛大脑,我们认为大脑不仅仅在云端,要构建一个分布式大脑。
产业互联网转型面临的挑战。第一个是开放生态,因为对产业互联网来说,跟消费互联网典型不同是,既要满足企业面向未来的需求,要解决企业传统需求,要把握企业传统应用搬到云上,如果没有开放生态是没办法支撑的。第二个是怎么把ICT技术与产业实践的融合,你ICT再高大上,但如果不能解决企业问题,他也不会理你,甚至给我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开销。第三个是数据主权,随着满足个性化消费时代到来之后,数据是最核心的资产,怎么保护数据安全,这个也是企业所面临的关键挑战。
在构建开放生态过程中,有多种途径,以苹果为例,把接口开放出来,上面有各种应用。产业互联网时代,仅仅这种方式是不够的,我们接触大量企业客户,和他沟通的时候,发现他们有大量存量应用和工具,你不可能不支持,同时面向未来,很多工程师用了很多开源手段和自动化工具,运维工具,这些你不能不支撑,这是面临的很大的问题。同时,作为企业,面向未来快速需求的时候,你提供一个接口,这个接口和我的行业并不匹配,你设计很多API,拿来用的时候有很多水土不服,这个时候你作为ICT提供商要和消费者和我们的客户深度结合,不仅仅把我的能力开放,要开源的方式参与进来,来去解决行业痛点和问题。我们认为对企业来说,一方面是帮助降低运营成本,构建丰富的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