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赛道如此拥挤,UCloud如何继续奔跑?

(原标题:四面楚歌下的UCloud)

如今的云计算市场可谓如火如荼,热闹非凡。但是回到10几年前,人们会发现,第一批接受云计算技术甚至将它真正带到国内的人真的是非常有远见。

500562628_wx

相较于美国,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起步相对较晚。2009年,王坚的坚持和马云的支持才让这一技术真正为国内市场所熟知。彼时,还在腾讯供职的季昕华就认定了云计算在未来会和电力属于同一类资源。“做云计算是‘消灭网管’,电是‘消灭黑暗’,最早都是每家每户自己做的,一台发电机放在大后院。”季昕华说。

其实,在接触云计算之前,季昕华的人生就是一个“黑客到安全专家”的反转。

最初接触计算机时,季昕华对黑客这个词比较感兴趣,他觉得能够突破别人的防护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后来。利用自己的技术,季昕华也进行了两次创业,但都无疾而终。失业后,在女朋友的建议下,他去华为应聘,最终被“收编”负责华为的网络安全工作。2年后,腾讯CTO张志东的“一顿饭”将他成功挖走,因为当时张志东传递了这样一个理念:未来,在互联网上“玩”也是生产力,互联网能够为社会带来很大的变革,这是季昕华比较认同的。连同后来加盟盛大,也是因为季昕华有这样一种情怀,他希望能搭建一个平台,让有能力写代码的技术人员合法地赚钱,就像淘宝让很多家庭妇女开店赚钱一样。

可以说,季昕华是一个不安分,敢于折腾的人。然而不安于现状或许正是很多人选择创业的原因之一,顶着中国第一个“首席安全官”的光环,季昕华选择了离开安全这个稳稳当当的大领域,去云计算的红海中厮杀。

2012年3月,从盛大离职的季昕华和好友莫显峰、华琨等一起成立了自己的云计算公司——上海优刻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UCloud)。

最开始创办公司去拉融资的时候,他们真的是屡次碰壁。因为云计算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不说国外,就拿国内的阿里,腾讯来说,巨头优势比较明显,投资人认为创业公司是不可能在巨头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没办法,三位合伙人最后只能自掏腰包,拿出了400万元的初创资金成立了UCloud.

虽然勉强建立起了公司,但他们很清楚在云计算领域,这几百万元,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在购买了十几台服务器、完成两三个产品的开发后,UCloud账面上已经捉襟见肘了。现实的残酷远比想象中要大得多,这也让季昕华三人对UCloud战略方向的选择产生了迟疑:究竟是做运营成本低、更可控的私有云,还是重资产的公有云?

最后经过讨论后,他们认为,私有云是项目型的,做完这个下一个客户不知道在哪里。可能从眼前来看私有云有盈利空间,但长远看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公有云一定是未来。而且他们觉得如果做私有云,大企业的资源肯定会更好,这显然不是他们放弃大公司优渥待遇的理由。所以最后,他们统一了战略方向:做公有云。

脱胎于游戏的UCloud

确定好战略方向之后,他们也开始思考相较于阿里巴巴、腾讯,他们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技术有技术,和巨头竞争,创业公司如何才能生存?

季昕华很清楚,他们的摊子铺不了那么大,必须先在一个垂直性的行业入手,形成先发优势。首先,这个行业的需求量要足够大,其次它的垄断程度要足够低。

事实上,美国的公司2005年已经开始布局云计算,行业接受度极高,并且他们的法律相对靠前,企业的数据敏感性没有那么高,而在中国则相反,所以在国内云计算兴起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游戏。

考虑到这些特点,UCloud也选择了游戏行业发力,在他们看来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2012年是手游爆发初期,游戏公司成长迅速;第二,这些游戏公司大部分体量小,不愿意花钱购买服务器;第三,游戏增长极具爆发性,从一台服务器到一千台服务器,很可能只是几天的事情。其他诸如社交、O2O等市场容量大的行业都或多或少存在垄断现象,只有游戏行业创业者多,市场份额分散。确定好入手行业之后,UCloud开始研发相应的产品,经过4个月的时间,其云平台正式上线运营。

虽然产品上线了,但如何销售出去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