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TOG 市场爆发 政务云赢家通吃?

前段时间,美国国防部发布了一项名为“联合企业国防基建”的计划,招标科技供应商来升级其云计算能力,合同价值达数十亿美元。目前招标仍在进行中,引来诸多科技公司参与。不过业界揣测,虽然五角大楼表面上强调招标过程开放公平,但最终赢得合同的,将会是亚马逊公司旗下云计算服务平台AWS.因为,AWS此前曾为中央情报局(CIA)提供云服务。

400075859_banner

这一事件显示了两个强烈信号:1、在互联网和数据时代,国防部、CIA这样高度机密的政府部门已经在全面运用商业公司的云计算能力,政府机构通过上云提升效率和管理能力,将是未来的必然;2、云计算无论在全球还是国内,To G市场日趋火热,“赢者通吃”现象比To B企业市场更加明显。

不过,相对来说,云计算的To G市场仍滞后于企业市场,走过了一条从政府边缘部门到核心部门,从“品质信任”到“安全信任”,从传统IT到互联网+的拓展之路。今年,云计算被第四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谈到,“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

梳理政府上云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云计算在政府部门的应用更为接地气,有着普通民众需求的倒逼;同时,云计算厂商针对政府创造的服务越来越分化,显得颇具中国特色。未来,随着云计算在政务领域的覆盖,并进一步接受国家监管,完善行业标准,公有云有望改变现在私有云占据主导的现状,从而真正成为有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

2014年-2015年,to G市场大爆发:拿下最需要“计算能力”的部门

时间回溯到2014年之前,12306网站和客户端还在时不时的崩溃中迎接着每一个节日,而同时,阿里云在国内掀起多年的“去IOE”运动(指IT系统摆脱对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这个“黄金三角”的依赖,转而用弹性计算方式满足IT需求)已接近尾声:2013年5月17日,最后一台小型机在阿里巴巴支付宝下线,标志着阿里已经完成去IOE化。

彼时棱镜门事件之后,我国政府意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提出设备采购国产化、自主研发等口号,希望将数据安全牢牢掌握在国内企业手中。阿里的“去IOE”算是赶上了好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率先“触云”,成为全国首例部署在“云端”的部委级应用系统。紧随其后,号称世界上最繁忙的网站“12306”将其余票查询系统从自身后台分离出来,在阿里云上独立部署了一套余票查询系统,从而分流了高并发的集中请求,解决崩溃问题。

2014年至2015年,在To G市场,阿里云作为互联网系云计算的先发者,拿下了一个个最需要“计算能力”的部委级客户:国家气象局、中央政府采购网、中国药品监管网、海关总署等。如果说12306所需要的“计算能力”是市场民众的倒逼,那么对于海关总署这些国家机构,“计算能力”则是内在管理的刚需:在与阿里云的合作中,后者帮助实现对全国1800多个主要通关现场情报的实时分析,将处理的数据量从TB级别提升至PB级别。

不过,尽管这一时期阿里云将公有云杀入政务云市场,看上去呼风唤雨,但在政务云市场份额上仍是以华为、新华三、浪潮等企业为首的“传统IT厂商”占据绝对优势。2016年在中国政务云服务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浪潮云数据显示,其服务了200个区域政府、40个行业部委、200家大型企业。

这样的格局凸显了这一时期的政务云仍以提供硬件+虚拟化的模式为主,厂商们主要立足于硬件能力、基础能力的拓展与拼杀。同时,大量政府机构、核心部门对公有云、对互联网企业仍存在一些芥蒂。所谓“上不碰数据、下不碰应用”的原则反而成了传统厂商的优势。

对此,阿里云不无抱怨地认为,未来政务云领域应该以建立全新评估体系,不能再简单的以份额论英雄。并宣称,“互联网+数据智能+政务”将经历传统IT、IT云化、业务互联网化到数据在线智能化四大阶段,最终建立基于互联网中台架构,实现数据高质量共享、数据智能的挖掘,从而服务政府业务创新服务,改善政府的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