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诞生以来,关于谁才是未来IaaS、PaaS及SaaS三家争吵不休。IaaS增长最快、体量最大,PaaS认为自己上下承接“地位”重要(虽然它的规模不够看),SaaS则认为前两者都是服务自己的。
从商业化角度,三者都希望给予客户更好的体验和服务,不断有刚需性质的上层服务成为下层标配,也不断有下层服务集成打包升级为上层服务。
图:IaaS、PaaS、SaaS融合趋势(数据来源:艾瑞网)
而这种融合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三者都在服务企业,都是“企业服务”这个行业里的一个产品类型,都遵从类似的逻辑和目标,而不是守着各自独立王国的“技术派别”。服务的重要性超过技术与硬件设施,企业们更关注它们购买的这些服务对于自身成功的价值。
很明显,归属IaaS的云计算也身在这个大框架之中。
2、B端、C端都成了云计算服务对象
用企业服务而非共享技术的视角看云计算,能得出一些不一样的结论。
正如钉钉、企业微信这些产品虽然是卖给“客户”,但十分注重“用户”体验一样,企业服务产品既要考虑B端的价值(主要是BOSS及决策层的认可),又要兼顾C端使用体验(毕竟,产品还是要靠员工使用和反馈)。
与传统只强调“客户”的思维相反,云计算可能越来越依托于C端业务的经验(尽管和C端业务的模式相差很大)。我们经常能在网络上听到程序员、运营者关于公司上云后操作体验很差的抱怨,在如何让用户更好更方便地使用上,云计算仍然需要大量的C端产品经验。
于是,B端资源整合能力+C端产品经验这个组合应运而生。看起来,腾讯有QQ、微信两款分别占据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在服务C端体验上积累深厚,全球电商排名分列一二名的阿里和亚马逊也是如此。反观百度、华为等企业,在C端方面可能都缺乏足够优秀的产品经验。
3、云计算从业务视角到企业视角
互联网产品做“企业服务”,本身就是带着改造的心态在进行,而不能仅仅做原有业务理念下的一个新工具。
换句话说,做企业服务的云计算,背后可能被期许企业整体价值而非业务的简化或提升。例如,如何服务客户、塑造营销理念、优化产品设计、增强组织管理弹性等。毕竟,在企业服务逻辑下,客户成功是关键的业绩导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环境让企业应接不暇,接入的外部服务如果能提供更多价值,其用户粘性不言而喻。这也是为什么IaaS、PaaS、SaaS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的原因。
显然,触角伸及互联网各个角落的阿里和腾讯更有能力去进行这类输出,在有必要时,它们的云计算可以提供计算之外的诸多关联价值,例如通过调节云计算架设来优化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部门的关系,这种潜在价值优势很多时候能够左右企业上云的选择。
企业服务做深后,云计算飞轮效应显现
飞轮,本意指的是一种起步缓慢,但一旦转动很难停下的惯性动力装置,这种“飞轮效应”用在从企业服务角度思考的云计算身上同样十分合适。
1、成本:过“节点”后快速下降
很多互联网领域都存在着成本非线性下降的情况,在某个用户量节点之后,新用户的加入占用的边际成本极低甚至接近于零,但创造的效益却等同于之前的用户,这种现象在C端产品里尤其显著,出于社交网络(例如微信)、功能粘性(例如支付)等因素,新用户不断进入,旧用户难以失去,最终优势越滚越大。
从企业服务角度看云计算,逻辑是类似的。云计算的边际成本的相对情况如图所示:
深入业务内部、关注客户成功的企业服务拥有极强的用户粘性,难以失去(更换云计算的成本并不低),而优势平台又凭借资源能力和品牌势能招徕更多客户,越往后,平台的压力越小,给予客户的上云价格也有更多调整空间(实际上,云计算的价格仍然是竞争的重点之一),留给后来者的生存空间也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