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监管金融云
上述“部分金融机构自行发起设立的市场化运行的机构”,是指银行、互联网、软件商等机构发起设立的金融云公司。
从金融云的供给端看,提供金融云业务的主要包括三大类别,一是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集团等金融机构,向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和直销银行提供金融输出为主;二是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机构,通过其公有云平台也已成立金融云业务团队;三是IBM、用友等软件服务商。
金融云业务受到银监会等监管。“我们要受三会监管,这是基本要求,达不到无法上线。”有金融云负责人表示。
这也使得金融机构在金融云业务上有一定优势。某银行科技部门负责人表示,就金融云而言,云计算平台实际上仅是一项基础服务。对银行系金融云而言,金融机构的科技创新需要与监管的良好沟通。监管层更倾向于金融同业的云服务,更便于管理。此外,监管部门召集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从事金融云等行业标准制定,互联网系金融云往往不能参与其中。
根据市场咨询机构Gartner分析,由于对公有云的安全有所担忧,监管者在发文中显示出对行业云的青睐。作为回应,许多本土云厂商称它们的行业云平台全面符合相关行业监管准则。中国有两类行业云服务商。一类是通过物理隔离公有云IaaS平台提供行业云服务的公有云厂商,另一类行业云服务商由行业领先企业转变而来。
有机构人士表示,监管此前否定了一些银行在公有云上搭建云平台的计划,可能是担心数据泄露问题。但也不想将这一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由单一机构去做,所以让各家银行合作来做一个行业云。
从金融机构看,各家机构布局金融云的策略略有不同,以中小银行客户为主。兴业数金总裁陈翀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兴业数金计划是,先做大做强银行云,然后由银行云平台扩展到租赁等非银金融机构,成为金融云,最后普及普惠金融云。招银云创总经理韩韬此前表示,初期,将面向中小银行等传统银行;未来,将覆盖所有金融行业,面向泛金融机构。
与银行系金融云公司相比,银监会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金融云公司主要解决单家金融机构做不了、或者单家金融机构可做但总体不经济、不集约的公共科技服务,侧重银行间的科技合作,与各家银行自行成立的主要服务自身的相关机构有所区别。
另外,在监管上,银监会将对各类金融行业云,监管一视同仁,银监会将按照信息科技非驻场集中式外包相关监管政策实施监管。
超越上云量
从金融云的需求端,上云量已成为一些大型银行的金融科技目标之一。所谓“上云”,一般是指银行除核心系统之外,将非核心业务等系统逐步部署在本行私有云或行业云之上。
平安科技COO胡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平安集团80%的业务在平安云上。平安云的底层平台是由集团统一提供,包括跟医疗相关的有医保、万家医疗、壹账通及其他金融业务等也在云上。平安云接下来要拓展包括金融、医疗、城市等行业。
“在云计算方面,招行启动云平台升级项目,分两批共交付了500台X86服务器用于扩展我行的私有云平台。”招行行长田惠宇在该行2017年9月的投资者会议上表示,目前招商银行“上云”的业务应用比例已经达到15%,未来将继续扩大这一比例。
Gartner分析显示,政府及行业监管者对云计算的推动是云计算发展的最大动力。银监会和中央网信办都已发文推动云计算,强调云安全,以及表示对行业云的重视。考虑到云计算的重视和对公有云的安全顾虑,行业云的位置在中国更加突出。云服务使用率在中国地区会加速增长,到2020年云迁移率将达到12.2%。
2016年7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银行业应稳步实施架构迁移,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