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翻看近17年来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的名单,榜单中已更迭超半数的企业名字,着实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那些昔日的巨头,在如今商业与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当过去累积的经验再难奏效时,总充满着各样的困惑与焦虑:我们的系统将被时代淘汰了;我们太贵了,竞争力正逐渐流失;坐拥巨量数据资产,对用户没有足够了解;新冒出的潜在竞争对手们,以新商业模式冲击着原有认知,如Uber、Airbnb和阿里巴巴等新兴互联网公司一方面身为行业佼佼者,另一方面却分别未曾拥有一辆汽车、一处房产、一点库存……原先这些是难以想象的。
往日的“巨象”们面临新时代数字化大潮的冲击,要么遭淹没,要么得以转身,挽留一命待后续“有柴可烧”。事实上,企业们并非没意识到当下已至改变的临界点。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nalytic Services study 2016数据显示,有72%的企业认为未来三年内,他们很容易受到数字颠覆的影响,受到来自新进入者,新技术等创新性力量的“进攻”,以原有武器根本无法适应新的竞争。
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正试图借助新的助力,希冀企业的时日能绵延流长。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有关如何重塑客户关系、是否能优化或改变现有商业模式和通过新技术的引进为自身赋能等等。 IBM C-Suite Study 2016数据表明,全球83% CEO们正利用新兴技术,以采用新的营收模式。许多身居公司高层管理者也都将技术视为增加价值的手段,比如移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是他们认为能在短期内引领未来的新技术。
尽管传统企业意识到外界环境已发生剧变,并知悉需要做出改变,但由原点到达实现改变后的目的地,这其中怎么走,如何去都是挑战。
IBM企业咨询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总框”
蒙牛集团是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代表之一。
日前,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张平,在IBM人工智能与数字化重塑创新日的活动上,分享了一路来蒙牛由千万级营收到百亿级营收的背后,企业做出的改变与调整。
张平谈到,1999年蒙牛成立最初,还只有3700万元收入,到2005年,营收已涨到100亿,2016年该数值已经跃升至538亿元。这其中,他最大的感受体会是,当年营收未过百亿时,原先的零散数据,用一些小程序辅助手工,即可应对。但随着营收逐年增长,超过300亿元时,“再靠过去手工零散的系统根本无法应对系统化的管理”,他说,“何况蒙牛的愿景是,2020年业绩要能做到500亿、600亿,甚至要能做到1000亿元。”在此目标下,他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必经之路,否则企业难持续发展。
从2006年,张平说自己开始有朦胧的意识,觉得蒙牛应该走数字化之路,到2013年制定战略真正实践数字化转型,再到2014迄今已成功搭建起数字化平台,他谈到近些年转型过程中自己的心得体会,这里我选择了几点集团层面的经验之谈。首先,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将转型上升至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再由全集团共同协作;其次,企业转型既要有长远、整体的规划,基于大体框架再逐步按照每年去实施;再者,数字化转型需要与流程的再造和优化相搭配。
据张平介绍,数字化转型后,蒙牛产品周转率明显提高,提升了30%到40%,库存明显下降。月结天数提前了两天,还有提升空间。核算人员下降了25%,单据的流转效率也提升了36%.最终经营分析报告显示,今年一年就提前了8天。同时,客户满意度、促销费用的效率都在提升。整个共享中心做下来之后,最明显的感觉是运行效率持续提升,还积累了大数据,内部控制效果显著提升。
而贯穿蒙牛数字化转型始终,并支持其数字化战略的规划和落地,张平提到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选择IBM作为合作伙伴。
针对蒙牛,IBM基于该公司发展战略和企业现状,为其制定了数字化变革的发展规划。同时,IBM为蒙牛提供了T系统与整合方案,利用分析工具,对物料、产品的核心指标进行信息化实时管理, 实现了质量数字化的分析与决策、物料在流转过程中通过层层赋码和关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追溯链条,最终实现产品最小单元的追溯,将每包产品在流通环节都进行跟踪和质量管理,打通了蒙牛从奶源、运输、仓储、生产到销售端到端的全流程。
下一步是数字化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