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计算的特点是处理能力强的单个设备接收多个端点来的信息,处理后的信息发回需要的地方。
而边缘计算,进一步推进了雾计算的的理念,处理能力更靠近数据源,不是在中央服务器里整理后实施处理,而是在网络内的各设备实施处理。通过把传感器连接到可编程自动控制器(PAC)上,使处理和通信的把握成为可能。
和雾计算相比的优点,根据它的性质单一的故障点比较少。各自的设备独立动作,可以判断什么数据保存在本地,什么数据发到云端。
以吸尘器为例说明:雾计算集中化的雾节点(IoT网关)继续从家中的传感器收集信息,检测到垃圾的话就启动吸尘器。
边缘计算的解决方案里传感器各自判断有没有垃圾,来发送启动吸尘器的信号。
和边缘计算相比较的话,雾计算更具备可扩展性。具有集中处理的设备,设想的网络是从多个端点发送数据的大的网络。
雾计算不需要精确划分处理能力的有无。根据设备的能力也可以执行某些受限处理,但是更复杂的处理实施的话需要积极的连接。
雾计算发展2010年11月28日,“维基揭秘”网站发布了25万余份美国国务院机密文件,将诸多美国外交内幕和盘托出,爆出了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泄密事件。紧接着又集中爆发了一连串的网络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日益严重的数据泄露引发了各界关注。
最初“雾计算”这个名字还是由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斯特尔佛教授(Prof. Stolfo)起的,不过他当时的目的是利用“雾”来阻挡黑客入侵。显然,这与我们现在所讲的“雾计算”有着巨大的差距。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雾计算”这个概念是由思科首创,2015年11月,ARM、戴尔、英特尔、微软等几大科技公司以及普林斯顿大学加入了这个概念阵营,并成立了非盈利性组织OpenFog Consortium (开放雾联盟),旨在推广和加快开放雾计算的普及,促进物联网发展。目前,联盟已经有了60名成员。
有云就有雾,有雾就有霾,有了云计算和雾计算之后,“霾计算”这种比较奇葩的概念也顺理成章地诞生了。边缘计算的概念出来后,接着又有新的几种计算冒了出来,其中包括移动边缘计算(MEC)和移动云计算(MCC),作为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扩充。
有理由相信,接下来还会不断地出现新概念,但云、雾、边缘三大主流技术会长期存在,能理解这三者,就不会再被其它技术弄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