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似乎也不难理解,大客户在很大程度上有着背书的价值,也是中小企业选择云服务商的风向标之一。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规模化和成本控制,亚马逊AWS从2006年至今上演了数十次的降价,国内云计算市场也发生了一轮轮降价潮。云服务商降低成本的不二法门就是规模化,大客户无疑是迅速扩大规模的捷径。而所谓的大客户无非三类,互联网重度客户、政府及大型企业、传统行业巨头。
与此同时,大客户偏偏是对数据安全和数据主权最为敏感的一类。尤其是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机构,俨然不希望自身的用户数据被美国或其他国家的执法者调走。那么,CLOUD法案的出台将再次左右大客户们的选择,以至于逃离美国云服务商的现象在短期内将不断发生。
就拿国内市场为例,AWS、Azure与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占据了大约20%的市场份额,其中不乏对数据主权敏感的客户群,而银行、国企、政府等已经成为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等云厂商的主要客户。一旦这些厂商被美国CLOUD法案纳入适用范围,无异于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地震。
云计算的市场格局是否就此改写?
决定云计算市场格局的不只是技术和规模,还有时间窗口。
2016年9月,经历了与监管层、地方政府、中方合作公司的漫长博弈后,亚马逊正式宣布云计算业务AWS在中国正式投入商用,只是市场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取代亚马逊市场地位的是阿里云、腾讯云和UCloud等一众中国云厂商。彼时距离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摸爬滚打已经过去十余年,即便是“全球英雄”也会遭遇本土陷阱。
CLOUD法案可能是AWS们的新一轮“本土陷阱”,乃至错过全球化的时间窗口。
正如前文所说,国内在互联网巨头和运营商之外,还存在一批独立的云计算玩家。华为云在去年已经喊出了“三年超过阿里云”的口号,UCloud近几年相继赢得邮储银行、浙农信、中国移动等一大批传统金融、政企的认可。不难猜测,这些企业势必将借助CLOUD法案带来的时间窗口,逐渐蚕食释放出的市场份额,乃至鲸吞寻求数据主权的大客户们。
狭路相逢的还有海外市场,在国内出台类似CLOUD法案的法律法规之前,来自中国的云厂商有了AWS们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充分尊重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避免侵权,全面保障客户权益等。
事实上,海外市场掘金已经成为不少中国云厂商的战略选择,阿里云、腾讯云、UCloud等纷纷在海外市场建设数据中心,最初的打算可能是为了满足国内企业国际化的需要,比如解决了国内企业在“出海”时遇到的成本高、售后服务不及时、语言差异等技术和服务上的痛点。
而亚马逊、微软等受限于CLOUD法案的契机,也为中国云服务商提供了深耕海外市场的契机。以往客户选择云服务商的参考因素可能是价格、品牌、规模和技术能力,如今显然出现了打破这一平衡的前提条件。从另一方面来看,无论是国内的IT企业、硬件厂商还是互联网公司,不无经历了从立足中国市场向国际化探索的过程,云厂商也不例外,何况还有一个足以改写市场格局的机遇。
结语
云计算从来都不会是法外之地,但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却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或许CLOUD法案弥补了21世纪的法律缺陷,可当美国将CLOUD法案被拿到国际谈判桌上的时候,在政治、地域等条件的制约下,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这个时间窗口,以及所可能发生的破坏式冲击,何尝不是中国云厂商的机会呢?无破不立一直是中国企业家信奉的规则。